台灣步入高齡化社會,老年相關病症的預防治療,也越來越重要,其中最需要注意的是帕金森氏症,台灣平均每10萬人中,就有147.7人會患病,雖然目前致病原因未明,但患者可以利用檢查及早發現警訊,及早控制症狀。
螢幕上的彩色影像,清楚顯示大腦的每個部位,醫檢人員仔細拍下一張張剖面圖,檢查患者是否罹患帕金森氏症。
北醫副院長陳震宇 :「帕金森氏症主要是,多巴胺分泌的問題,對於某一些病人,不管是遺傳性或是環境的因素,慢慢的產生多巴胺的細胞,就是在中腦的黑質部分,慢慢退化了。」
「帕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中樞神經系統退化疾病,形成的原因是腦部的基底核以及黑質細胞退化,導致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分泌減少,當多巴胺減少七到八成時,醫師就會診斷患者罹患帕金森氏症,分泌多巴胺的主要部位,是黑質部中的緻密部,緻密部中含有叫做Nigrosome的條狀結構,判定是否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重要指標,就是Nigrosome最大區,一個燕子尾巴形狀的區塊是否存在。
北醫副院長陳震宇 :「Nigrosome最大的這一區,叫做Nigrosome 1,它是沒有黑色素的,也就是說它是比較白的部分,看起來有點像,燕子的交叉尾巴,對於病人的部分,因為這一部分,Nigrosome 1的細胞已經凋亡了,死亡了以後它就會被黑色素取代,取代後你看到的這部分,就變成全黑了,也就是說它的燕子尾巴不見了。」
要檢驗腦子裡的燕子尾巴在不在,就要藉由MRI也就是磁振造影,掃描繪製腦部的影像。
新的3T磁振造影每一張切面圖都只有一毫米厚,任何微小病變都無所遁形。
北醫副院長陳震宇:「一毫米的切面厚度,看非常小的解剖結構,對於某些疾病的診斷及預後,都能做幫忙的部分。」
醫師說像是腦中風、腦腫瘤等疾病,也會出現手抖、肢體僵硬或是動作遲緩等症狀,新儀器的細緻影像,讓醫師迅速排除其他病症,判定是否罹患帕金森氏症及早治療。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