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家莊正原「消失的河流」攝影集,展現1994年溪園路部落至2016年豐年祭間,所觀察阿美族在一條河流中的生命歷程。輔大社會系副教授吳宗昇說,漂泊的靈魂,處處是家。
吳宗昇表示,莊正原最近出版的「消失的河流」攝影集,見證他22年來,對都市原住民議題的關心和紀錄。莊正原以攝影寫人生,也創造自己的生活。
「消失的河流」是都市原住民到異地生活、再度回到原鄉生活的攝影集,透過莊正原的鏡頭,與黑白光影間,清楚呈現都市原住民,在新店溪畔,生活的點滴。
太魯閣族原住民法律政策專家、輔仁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鄭川如表示,以往原住民在傳統領域,過著農耕、狩獵、採集的傳統生活,鮮少需要離開部落,因為,有充足的土地、獵場與漁場,各取所需。
鄭川如說,日治時期,居住在「平地行政區」的阿美族,並沒有「原住民保留地」。因為土地流失,導致原住民自1960年代開始,陸續離開原鄉,到都市謀生。
花東的阿美族逐漸移至都市生活,只能從事專業度低、勞力密集度高、高危險性的板模工、建築工、遠洋漁業。
因原生家庭無法給予任何經濟援助,他們只能選擇住在工寮或違章建築。住在新北市新店秀朗橋下違建的阿美族人,就是攝影集的主人翁。
吳宗昇表示,「消失的河流」安靜地流過這個城市,從花蓮玉里、到台北大城五光十色的邊緣。這群人,帶著簡單的行囊,在河岸建起另一個家,重新安頓自己。河流,餵養著每個漂泊的生命和靈魂。
鄭川如說,在語言不同、文化不同、對原住民充滿歧視的地方工作,是極度辛苦、痛苦的事,但是,在都市邊緣維持原鄉的生活方式被剝奪時,只能選擇適應新環境,或再度回到原鄉,生活雖更辛苦,但或許會比較快樂。
莊正原曾是週刊、地理雜誌、旅遊雜誌攝影、大學攝影講師。他說,目睹族人在颱風期間,溪邊、田地與工寮、家具財物散落在泥濘中。族人張惶失措的表情,於天災中展現強韌的生命力。
他觀察到,族人居住環境的惡劣是事實,但鏡頭中的記錄,不訴求悲情、不乞討憐憫。過去在溪園路的族人,不只是拍攝的主題,也是多年的朋友。
攝影集從3萬張圖片中,挑出220張具代表性的作品,訴說部落族群輾轉遷徙、喜怒哀樂的留影。
莊正原說,依附在都會區河畔討生活的原住民,等待與蛻變的過程卻倍極艱辛與無奈,好像消失的文化河流,讓人感動。河流,讓原民的漂泊靈魂,在眼前流過,也一一安頓。 (中央社)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