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看17位文人如何調戲、搬演莎翁

記者 陳幸芬 報導
發佈時間:2016/04/16 09:30
最後更新時間:2016/06/29 09:35

2016年是莎士比亞逝世400週年。400年後,莎士比亞漂洋過海到台灣,化身萬古的靈魂,他的詩歌與戲劇經由翻譯、改編成在地新品種。莎士比亞活在豫劇裡、京劇裡、台語戲劇裡,也在兒童夏令營裡...。

自1902年,梁啟超《飲冰室詩話》首次出現「莎士比亞」的譯名後,他的中文名字就固定下來。此後莎士比亞的作品在中文世界屢經翻譯、改編,未曾間斷。每一次的改編,都是一種背叛,正因如此不斷賦予莎士比亞新生命,從古到今,他一直與我們悲喜同行。

莎士比亞為什麼可以跟得上現代?台灣莎劇是怎麼煉成?為了紀念重要的莎士比亞年,劇場學者梁文菁訪問台灣當代17位舉足輕重的莎劇專家學者與藝術工作者,暢談莎士比亞迷人之處,及莎士比亞對他們的著述、演繹與人生產生何種影響與體悟,17篇精彩的訪問文稿結集成《與莎士比亞同行》。

透過梁文菁的精彩提問,王海玲、王嘉明、吳興國、呂柏伸、李惠美、李魁賢、姚坤君、施冬麟、胡耀恆、耿一偉、陳芳、彭鏡禧、靳萍萍、雷碧琦、謝盈萱、鴻鴻、魏海敏等17位導演、演員、藝術家、作家、學者現身說法,侃侃而談與莎士比亞合作的歷程,分享莎翁與自身的連結性。

常常有人希望看到「原汁原味」的莎士比亞,事實上就連在莎士比亞時代大概都不存在。知名莎學研究者彭鏡禧教授指出,演出既不可能複製文本,每一場演出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原汁原味的莎士比亞」本來就是一種迷思。因此所有莎劇演出,都有莎士比亞的原汁,只是味道各自不同。

從翻譯、改編到演出的過程,不僅譯者、編者、導演、演員,即使是莎士比亞的觀眾或讀者,人人都會攙入自己的觀點,從而參與故事的詮釋,印證了莎士比亞與他的作品不屬於一個時代、一種文化,而是屬於全人類永恆的文化傳承。

「莎士比亞把悲劇還原到人類衝突而有的廝殺,不論結果,都是非常可怕的,可怕到極點,是一種沒有辦法解救的悲法。」演員吳興國說。「我認為莎士比亞作品是很重要的社會縮影。」台灣莎士比亞學會創會理事長雷碧琦認為,「做台灣莎士比亞資料庫就是在寫一部台灣的文化史。」

清大中文系助理教授、作家楊佳嫻表示,「經典如何常新,如何跨越文化,在不同世界裡傳遞與生根,是恆久的課題。」眾人皆是莎士比亞的夥伴與同工,《與莎士比亞同行》的訪談記錄證明了這一點。從受訪者不同的生命經驗中,展現莎士比亞從案頭到舞台、再至生命中的影響力。(照片/大塊、網路)

Blueseeds天然初萃精油

👉招財能量爆強的財富精油,還可抽Audi

👉偷做醫美嗎?臉怎麼亮成這樣

👉你有聽過洗髮精也要換季嗎?


#莎士比亞#梁文菁#吳興國#楊佳嫻#導演#演員#藝術家#作家#學者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021

0.0513

0.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