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程度與基因有關連嗎?國衛院團隊分析台灣及韓國人體資料庫發現,教育程度和多種健康結果有高度相關性,而影響教育程度的因素中,環境因素約占6成,遺傳占4成。
家長高先生:「我覺得生活環境當然是很重要,因為不管是居住的環境,比如說像附近周遭晚上是否安靜?甚至是否住家附近是不是有讀書館?能提供一個小孩良好的讀書的環境,我覺得也是很重要甚至在學習的環境,小孩是否就讀比如升學率較高的學校?」
教育程度的高低與未來的成就,雖然不是絕對關係,但根據研究發現,教育程度和多種健康結果有著高度相關,而影響的因素中,環境因素約占6成、遺傳則占4成。
雖然研究也發現,部分基因會同時影響慢性疾病風險跟教育程度,但高社經地位者,不只有較多資源維持健康,主要也可能與認知能力教育程度有關。
國衛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林彥鋒:「影響教育程度的這些遺傳因子,它同時跟很多健康的狀態或是慢性疾病,有很高的這個遺傳上的相關性,在我們自己的資料裡面,就是有看到了。例如說,糖尿病或者是BMI就是那個肥胖,或者是一些高血壓、高血脂等等。」
國衛院推斷原因,可能牽扯到經濟條件,因為無法獲得更好的醫療照顧,但有些基因乍看會造成社會劣勢,不過同時可能有其他優勢存在,因此才能在長久演化過程中被保留。
國衛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林彥鋒:「思覺失調症它其實是可能在滿早期,就是可能20歲就會發病,20歲左右就很明確的時候就會發病,那這群人在生病之後,他可能有比較低的機會會有就是有下一代,那所以如果從演化的觀點來看,是不是思覺失調症應該會慢慢減少,但其實沒有。」
另外過往研究也揭示,現在的義務教育以及廣設大學等,其實都有助消弭遺傳,所造成的先天性不平等。
新光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田心喬:「心理韌性,其實是影響教育程度很重要的一個關聯性,心理韌性其實是代表說,一個人對挫折的忍受度,還有是他對挫折的壓力的管理,現在我們的診間臨床上面,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如果要考一個很重要的大考或是公職考試,那這些同學其實都會來精神科就診。」
新光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田心喬:「這個心理韌性的培養,最重要是對壓力的忍受度,跟壓力的感受的察覺,所以不論是找我們的專業的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或者是可以跟家人或朋友,先抒發自己了解自己面對壓力的感受,你要先察覺出來,那進而知道自己的感受之後,來討論怎麼樣去面對壓力的,這個我們說困難的挫折管理。」
從鍛鍊心理韌性,到擁有健康的身體都是能提高教育程度的方式,雖然過往的研究指出,教育程度與基因息息相關,但環境的影響占比仍占大數,後天才是關鍵。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