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臺北市信義區百貨美食街的「寶林茶室信義A13」近期出現食安風波,目前有2人送醫不治、5人正在加護病房搶救。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已將該事件定調為重大食物中毒事件。關於中毒事件的起因仍在調查中,《網路溫度計DailyView》透過網路探索概念,整理出目前最新的各界觀點。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持續延燒 各界推測兩大中毒原因
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調查,「寶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近一週的網路探索概念中除了和寶林茶室相關的字詞以及權責政府機構、官員外,也出現了一些醫學專有名詞,這些關鍵詞便是目前被認為最有可能引發該起中毒事件的兩大原因,包含「米酵菌酸」,以及由「仙人掌桿菌」引發的「炒飯症候群」。
什麼是「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的毒性非常強,只要一毫克就有可能致命,中毒者可能出現腹痛、嘔吐等症狀,也會影響到細胞的呼吸作用,嚴重者則會造成肝功能異常,由於臺灣先前未出現過米酸菌酸的中毒案例,因此目前臨床上尚未有解毒劑,僅有支持性療法。
近幾年中國就曾出現米酵菌酸中毒的事件,導致中毒的食品有涼皮、腸粉、酸湯子等米製品。以寶林茶室的事件而言,中毒者們皆有食用的「炒粿仔條」本身就是米製品,再加上裡面還加入黑木耳、鴻喜菇等蕈菇類,因此極有可能產生米酵菌酸毒素,衛福部召集毒物專家討論後也認為米酵菌酸中毒的可能性高。
什麼是「炒飯症候群」?
寶林茶室中毒事件發生後,衛福部專家經會議討論後認為米酵菌酸導致中毒的可能性較高,不過也有人提出了另一種可能,臺大急診醫師李建璋於臉書發文表示,該起事件的幾個要素和一種名為「炒飯症候群」(Fried rice syndrome)的情況非常相似。
李建璋指出,寶林茶室案符合群聚、食物交集、類似症狀等三元素,屬集體食物中毒事件,出現相關症狀的患者皆食用過「炒粿仔條」,因此也有可能是「炒飯症候群」。當煮熟米飯置於室溫中超過2小時以上,就可能導致「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生長,進而產生「腸毒素」(cereulide),會破壞粒線體能量代謝,量大的話則會引發多重器官衰竭。
雖然炒飯、炒麵有經過大火拌炒,然而仙人掌桿菌有孢子耐熱,毒素也耐熱,即使經過高溫加熱也沒辦法避免毒性產生。仙人掌桿菌在室溫下最容易生長,以本案而言,炒粿仔條通常是煮熟狀態放在室溫下,烹調時才會經過大火快炒,因此的確有可能造成炒飯症候群。不過目前僅是就現有條件提出可能的狀況,產生中毒的詳細因素還是要待調查結果出來才能確定。
分析說明
分析區間:本文分析時間範圍為2024年03月21日至2024年03月27日。
資料來源:
《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擁有巨量資料,以人工智慧作語意分析之工具資料蒐集範圍:每月處理1000億以上中文資料的網路社群大數據資料庫,其內容涵蓋Facebook、YouTube、新聞媒體、討論區、部落格等網站。
研究方法:
《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擁有巨量資料,以人工智慧作語意分析之工具資料蒐集範圍:每月處理1000億以上中文資料的網路社群大數據資料庫,其內容涵蓋Facebook、YouTube、新聞媒體、討論區、部落格等網站,針對討論『寶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相關文本進行分析,調查「探索概念」(註1)作為本分析依據。
*註1 探索概念:將主題的文章進行概念分群(Concept Clustering),幫助讀者從巨量資料中快速掌握事件的來龍去脈;群中存在較高的議題相似度,群間則有較低的相關度;分群結果透過演算法抽取具有代表性的片語以呈現概念的意義。
本文由《DailyView 網路溫度計》授權提供
◤超夯旅遊新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