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赴中國大陸經商失敗,或台幹失業,留在當地的人,被稱做「台流」,台流數量增加,甚至有年輕化趨勢,主要原因,是受到美中貿易戰、新冠疫情以及大陸經濟情勢影響,2019年至今,各地台商協會,透過海基會協助返台的「台流」人數逐年上升,今年可能再創新高。
進口荷蘭磁磚,台灣貿易商也將事業觸角伸進對岸。
進口瓷磚業者趙小姐:「我剛去14年到應該2017年的時候生意都非常的好,大環境在變化,所以17年到19年有點是生意不如以前好。」
進口瓷磚業者趙小姐:「我有經歷過上海的封控,就是他們封城的時候,所以你會在那個時間點,對他們這個體制的了解更加的清晰,就會知道自己不是那麼喜歡,(往返兩岸)隔離一方面你就是要花時間,二方面就是經濟支出,壓力也很大。」
在上海的公司還在,但趙小姐後來決定回台灣。
記者王皓宇:「台灣建材貿易商在中國大陸成立公司超過20年,趙小姐過去曾經被外派到上海,因為遇到疫情,多重考量之下決定回到台灣,也有很大的一群人,他們的事業不是發展的特別順利,但搬回台灣要付出的成本和代價,不是他們所能承擔的,因此選擇不回來。」
有些是台商到大陸經商失敗,或台幹轉職不順,失業滯留,他們被稱做台流,流浪的流。
進口瓷磚業者趙小姐:「這一類型的人他確實存在,但是他年紀可能就會比較大,然後在大陸的時間可能很長,那也許他成就跟他的職位,不是社會理解的很高階的人員,但是因為他在大陸生活很長時間,整個生活模式他已經很習慣,他就會覺得放棄這一些回來台灣重新開始,對他們而言是很難做的一個決定。」
中國大陸經濟環境,受疫情封控措施衝擊,加上西方制裁,內需市場復甦慢、出口受限,台流有越來越多的跡象。
台經院研究員邱達生:「疫情期間中國大陸產能也開不出來,產能開不出來,為了因應國際訂單的需求,它也只好把這個產能轉移到東南亞或南亞,此外就是說,後來中國大陸他自己提出的有關國安法、共同富裕等等,這些其實不僅是對他國內的一些大企業規模經濟,有一些抑制的效果,甚至很多的外資,因此就是說採取觀望態度。」
年紀較長的,在異鄉孤苦無依,或是生病,有些會接受協助返台。2019年到去年,經由大陸台協轉請海基會協助接回台流人數,分別是44人、62人、67人和87人,今年統計到第二季已經達到56件。
全國台商會長聯誼會常務理事徐正文:「年紀大了,他經商失敗了,可能也不好意思回來面對台灣親人嘛,那他就留在那邊,實在沒辦法了,(生病)在住院了,台灣的戶籍也沒有了,護照也過期,透過海基會這邊來協助。」
有些台幹因為失業,不得不在當地找月薪2萬2的餐廳工作,至於年輕一輩,創業的可能將供應鏈搬到東南亞,就業的有些選擇前往歐美發展。
台經院研究員邱達生:「台商他在中國大陸的一個經營,最主要還是幫國際大廠代工,那我們知道就是美中貿易戰,那時候對這種特別是中國製造的一些商品,它有提高關稅或是一些抵制的措施。」
另一方面,台流形成,或許其中一個殘酷事實是,台商台青的優勢已經不存在。
全國台商會長聯誼會常務理事徐正文:「台商他是分階段進駐中國大陸,第一批可能是製造業,還有一些電子行業的部分,那時候大陸正在蓬勃發展,他其實是滿需要這些行業別進去,可是到後期呢,他慢慢已經拚不過大陸的一些企業,因為大陸他們自己原先的企業慢慢起來,台商不是很強或是很有規模性,或是上市公司的話,去那邊可能都不是這麼好生存。」
除了半導體產業,台青台商不再是陸青陸商的對手,二十年前二十年後的環境變化,讓台灣人慢慢從西進掏金夢,甦醒過來。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