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環境的汙染,其實最終都還是會回到自己本身,看看現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塑膠非常常見的東西,而這也導致「微塑膠」無所不在,不只高山、北極、動物體內,甚至胎兒器官都發現微塑膠的蹤跡,現在科學家更已證實,這東西會增加各種疾病、癌症的風險,不可不慎。
跟著來自德國,研究台灣多年環境的科學家腳步,一起來到台北景美溪,每走不到幾步,就是會看到塑膠垃圾。
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博士孔燕翔:「這叫做聖誕樹汙染,因為很像聖誕樹上面掛著各種塑膠,當水位高的時候,它們就會卡在樹上,你看這邊有藍色的,藍色的掛在那邊。」
整個卡片外觀,已經跟溪床環境幾乎融為一體,把上頭的髒污洗掉一看,不得了不只10年啊,2004年過期的ic卡,等於至今已經過了19年,但不只是肉眼看的到的塑膠,粒徑小於5毫米的微小塑膠顆粒,俗稱「微塑膠」,也正充斥我們的生活。
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博士孔燕翔:「微塑膠的來源,可能是在塑膠製造跟工業製程中所產生,像是切割或是磨損,也有可能是從一般的塑膠製品,他們隨著時間,自然分解成小塊的塑膠碎片。」
不只是景美溪,整個北台灣的淡水河,與台中的烏溪,全都發現大量的「微塑膠」,而進一步調查源頭極有可能,就是人類活動密集的都會區,根據聯合國環境署統計,全球每年生產30萬噸塑料,其中只有10%被回收,每年人類會產生4億噸塑膠,而目前世界上有超過5兆噸的塑膠垃圾,在海洋流竄。
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主任粘麗玉:「這種塑膠微粒的東西,真的是不能長期累積,那長期如果說這樣子的話,它流到海洋去,那海洋這些魚類生物都會吃到,我們人類再去吃這些魚類,那不就是又回到人類體內嗎?再來塑化劑的話,在世界衛生組織它是屬於2B級致癌物,化石的東西,那你把這些當作使用過,它把當作垃圾丟到河裡,然後這些垃圾將來還是會回來找你,如果說長期吃到這個東西,男生會有所謂不孕症,女生也會有不孕症的現象。」
最後回到人類不是講講,根據研究你我生活中,每天經由飲食就會攝取到,106到142顆微塑膠,甚至每10公克的排泄物,就有20顆微塑膠,不只可能增加罹癌風險,也可能對肝臟代謝功能,以及生殖器官造成影響,「塑膠微粒」也被證實,會降低生物腸道屏障功能,以及黏液分泌,甚至改變動物腸道菌群組成。
河川海洋土地甚至空氣,保衛環境也是守護健康,減塑不能再慢,從源頭就要開始做起。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