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到底要不要增設垃圾桶,這個議題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甚至引發前後兩任市長團隊,隔空交火,市長蔣萬安引述民調,有超過七成的市民希望增設垃圾桶,將透過專業評估來增加數量,反對的人則認為,這可能會讓沒公德心的人,把街道當成自家後院垃圾場。
另一邊,投入寶特瓶,機器吃掉後,就能集點換回饋金,回收10個寶特瓶,一元現金就會自動存入悠遊卡裡。智慧垃圾回收服務站,出現在大賣場旁,讓民眾覺得很新奇。
民眾:「平常五點才下課,那我要趕著回來倒垃圾那就會很急。」
智慧垃圾回收站執行長劉涵宇:「本來就是希望能夠服務很多平常沒有辦法追到垃圾車的人,我們是用重量來收費的。」
民眾:「如果說我要拿出來丟的話,我就會先分類一下,把太重的帶水的全部過濾掉,然後只丟一些比較輕的,該回收就要回收。」
透過雲端管理,回收站容量約200公斤,可容納200到250戶家庭一天垃圾量,當偵測到8分滿時,會自動通知清運業者收走,但這樣的設備還不普及,業者短期目標未來一年增設30站,三年擴大到180站。
智慧垃圾回收站執行長劉涵宇:「公有場域的部分,很多的場域都必須通過里長來同意,事實上目前有很多的里長他可能還不是很了解。如果每一個人每天可以減少0.5公斤的垃圾,你就等於是幫全台灣全國每一年就減少了5%的(碳)排放量。」
這樣的設計,不見得人人買單,如果是很微量的居家垃圾,民眾可能出門就順手丟進路邊垃圾桶,比較沒公德心的,就一整大袋丟棄,根據統計,台北市違規亂扔家戶垃圾,其中丟在行人垃圾桶,每年平均三、四千件,占比上看四成,柯市府上任初期,就啟動垃圾桶減量作業。
民眾:「有的時候你喝飲料,你要走很久,才能找到一個垃圾桶。」
民眾:「垃圾桶應該是夠,但是我們有的時候不太知道是在哪裡,通常可能公車附近,我們有一種直覺會覺得它有垃圾桶在附近,但也不一定都會有,那有的時候真的拿著什麼垃圾,可能就會麻煩一下便利商店店員。」
10年前,台北市街頭曾設置近3000個公用垃圾桶,柯市府時代,改為一般垃圾與資源回收組成「一對」,約2000組,疫情爆發,避免感染,曾拆除600組左右,僅剩約1200組,民調顯示,七成市民希望垃圾桶能多一點。
記者王皓宇:「不知道您是否也有感受到,這幾年來台北市街頭的行人專用垃圾桶有逐漸變少的跡象,這其實跟市政的決策有關,而新的市府團隊上任也在評估是否要順應民意,增設行人專用垃圾桶,這樣的議題一拋出,就掀起了兩派爭論,有人認為部分民眾還是會把家用垃圾拿到這邊來丟,會影響市容,但支持的人認為說這樣子對於一些像是國外觀光客來講,要丟隨手垃圾的時候也才會比較便民。」
民眾:「以觀光客來說隨手有個垃圾很正常,像我去過日本就覺得說,因為日本的垃圾桶很少,所以我會覺得隨手有個垃圾要去丟會很不方便。」
日本街頭幾乎沒有垃圾桶設置,香港則廣設垃圾桶,每30公尺就能看到橘黑色桶子,北市垃圾桶布建地點,以公車站、捷運出入口、商圈、景點周邊為主。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蔡中岳:「(柯市府)2020推一個台北市做一個循環城市的白皮書,然後到了去年,2022年推的這個淨零城市的淨零轉型的白皮書,那裡面都有提到台北市對於廢棄物政策主要是以資源回收提高,還有源頭減量為主。」
地球公民基金會觀察到,垃圾量確實隨垃圾桶減少而下降,但也有外國遊客抱怨找不到垃圾桶,陷入兩難。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蔡中岳:「我們到觀光地區,垃圾量會是平常自己住的地方大概4至6倍,我們是期待,觀光客進到台北市是一個希望垃圾量減少,用循環杯然後分類做好細分類的這個城市,我們應該把台北市營造成這個樣子,而不是迎合觀光客說我們垃圾隨便丟。」
新市府上任,垃圾桶政策會不會轉彎,就怕給了方便,民眾丟垃圾也丟得很隨便。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