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國人因為害怕就醫,甚至延後身體檢查,近三年來癌症篩檢人數減少,不少糞便潛血陽性者也很少到醫院,進一步追蹤,醫師提醒民眾若出現腹脹腹痛或是血便發現有黏液,甚至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必須提高警覺,盡速就醫,及早發現治療降低腸癌死亡率。
大腸癌發生率一直以來居高不下,也是十大癌症發生率之首,國健署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兩年一次公費糞便潛血檢查,統計顯示,108年超過134萬人受檢,疫情爆發後一路下滑,110年僅有108萬人篩檢,醫界擔憂疫情三年來篩檢量大減,大腸癌患者未能及時篩檢,將反映在日後的癌症登記報告。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助理教授陳周斌:「我們從民國99年,國健署就有建議50歲以上做糞便潛血,所以糞便潛血有陽性的人,再來要求要做大腸鏡。這個追蹤率陽性篩選追蹤大腸鏡的追蹤率,在107年108年109年大約都在75%,換句話說有差不多接近3成的人,還是不做沒有來做。」
北市聯醫中興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林弘恩:「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的病人,大約100個人裡面會有5個人,可以在大腸鏡中找到癌症」
專家指出,每4至5個糞便潛血陽性者,就有一人出現大顆息肉,有癌化風險,如果及時發現、切除,可以降低大腸癌發生率,更擔憂未來2到3年左右,診斷出大腸癌病人第二第三和第四期狀況,很有可能會變多。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陳周斌:「那大腸癌一般來講,每一年大概增加3%左右,那目前呈現出來不是這個結果。所以我們也預估大概是跟疫情有關,那疫情一過以後,當然以前沒做的,後面一定會出來,所以大概會不會成長,會成長多少很難說,大概我想500到1000例,應該是有機會,大概醫界,大概要去面對的。」
高雄長庚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盧建璋:「目前對於大腸直腸息肉,或癌症有相當先進的治療工具,包含內視鏡處置,也就是說大部份的大腸直腸息肉,事實上都可以使用所謂的大腸鏡來進行處理。」
醫藥記者蔣志偉:「研究指出攝取過多動物性脂肪、紅肉像是牛羊豬等加工肉品,會提高大腸癌的罹患率,另外高脂肪飲食會刺激肝臟合成膽酸,大腸中的細菌會將膽酸轉變成,對腸道有害的代謝物,引起大腸癌,而紅肉經由碳烤煙燻油炸等高溫烹調,也會釋出許多致癌物質,長期食用會提高大腸癌發生率。」
高雄長庚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盧建璋:「日常飲食上,儘量要避免加工的食品、過度烹調,多油多糖的食物,同時也應該增加綠色蔬菜等等高纖的食物。」
醫師提醒民眾若出現腹脹腹痛或是血便發現有黏液,甚至排便習慣改變、或是有便秘或腹瀉、體重減輕、貧血等症狀,應提高警覺,盡速就醫進一步檢查,及早發現治療降低腸癌死亡率。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