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淨零碳排路徑中,森林碳匯成了無法排碳的解方之一,而森林碳匯,就是樹木吸收二氧化碳,將碳存在樹體裡,即便被伐採製成木桌椅,仍有固碳作用,除非是森林大或是將木製品焚燒,碳才又會回到大氣中,不過,台灣的面積小,要增加森林碳匯難度相對高,專家分析,可以從森林管理或是海洋碳匯著手,來達成碳中和目標。
高聳樹木,在炙熱的夏天中,不只幫大家遮陰、降溫之外,它的最大功用,還能吸收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成為清除碳排的一大功臣,而且不同樹種,存碳能力也不同。
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邱祈榮:「這兩個是體積一樣,你拿著你秤秤看,密度不一樣,所以相思樹它的比重是比較重的,(所以它碳比較多),它碳比較多。」
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邱祈榮:「我們每一年我們台灣納進去計算的,大概有215萬公頃的土地,量大概是2145萬噸二氧化碳左右,其實樹木就是一個,在大氣當中的一個碳循環,這個是我們講的一個碳循環,就是它從光合作用,把它從二氧化碳的形式,變成碳水化物的形式,然後固定在樹體上面,然後我們把樹伐採下來做成木製品,也就是固定在這一個木製品上面,等到我們這個使用很破舊了,或者是讓它一不小心燒掉了。它就會釋放回大氣當中。」
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很明確,大企業都在尋找碳中和的方式,而森林碳匯要轉成碳權,也得有一套碳抵換機制,在台灣,森林碳匯換成碳權,則必須符合人為經營管理的「人造林」,而且還要22歲以下的年輕森林,才能有發揮吸碳能力。
東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張世杰:「現在已經存在這個森林這個碳匯,它不能被列為碳權,我們要新植造林才可以,過去這100年或是幾十年,很多的研究看到我們的森林,它的碳匯能力其實在恆態,那根據研究它其實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二氧化碳這個施肥的效應,所以也就是說當我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還是持續那麼高甚至還再增加,那我們看到這個施肥的效應其實是在遞減,所以我們就沒有辦法做。現在看到的森林它的碳匯是這麼高,那未來的幾十年它還是維持這麼高,或許或許它其實會下降。」
台灣面積小,要在開拓出新的人造林難度相對高,而碳匯,其實不只發生在陸地森林當中,從海洋也能挖掘出藍碳方針。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鄭楚忻:「大家常聽到的或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可能是像綠碳也就是陸地上的森林等等。那其實還有很著名的像藍碳,就是海洋的生態系,包含像台灣的紅樹林或者是像鹽沼地,像高美濕地都是很重要的藍碳生態系,那它吸碳的能力其實不比陸域的森林差。那其實這一些不同的碳匯的資源,在台灣的盤點上,現在可以從淨零路徑上去看到,有做為森林相關的盤點,但是在藍碳的資源,還有像土壤的碳匯的資源,這些部分其實都還沒有經過很完整的盤點。」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