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有片/未來吃紅蟳免靠進口?直擊MIT全人工養殖一條龍

攝影 張鎮安 陳文越 報導
發佈時間:2021/10/17 00:07
最後更新時間:2021/10/19 20:52

天氣漸漸涼了,每到秋天就是吃螃蟹的季節,其實台灣常吃的沙公沙母處女蟳,統稱紅蟳,百分之90都是國外進口,現在隨著市場不斷擴大,海水養殖研究中心也已經著手規畫建置蟹類專屬培育場,目前已經有了不少突破性的發現,而等到整個研究培育場技術成熟並能技轉給養殖業,預計將在2023年啟動。

圖/TVBS

 
水試所研究助理張家豪:「現在就是要把我們的種蟹,從隔離區挑出來,然後要放進我們的檢驗室等牠抱卵,那我們目前就是要把牠綁起來把牠送過去。」

在防疫區觀察一星期,確定都沒問題後,把高達600克的大母蟹,準備移到種蟹產卵區,這裡是台南七股水產試驗所。

水試所助理研究員林峰右:「精液會儲存在受精夾這邊,那經過一段時間因為牠身體賀爾蒙變化,牠的腹甲會變比較厚也會變比較寬,而且這邊會有絨毛產生。」

 
一切就緒後才是重頭戲,沙母沙公還有處女蟳這些紅蟳,其實有九成都是國外進口,曾經國內養殖有超過上千公噸,如今卻只剩二位數,就是因為養殖必須依賴野生捕撈的蟹苗,隨著長期過度捕撈蟹苗稀少,育種不穩定連帶影響產量,而這也促成了蟹類專屬培育場的誕生。

圖/TVBS

水試所副研究員吳育甄:「我們目前的育成率是0.5%百分之0.5,那我們希望說在未來,我們可以讓整體的育成率,從0.5提升到2%甚至更高,希望在更穩定開發之後,也同樣能夠推動技轉給我們養殖業者,讓產業能夠逐步去建立,提升我們台灣青蟹養殖的產量。」

從種蟹培育到上市前育肥,通通一手掌握,2015年啟動分階段養殖技術開發,從「種蟹培育」、「孵化育苗」、「中間育成」、「成蟹養成」,及「上市前育肥」五大階段,以全人工培育紅蟳,未來整套技術成熟後,不只能自己養甚至可望出口。

水試所副研究員吳育甄:「牠的育苗困難的部分就是因為,每一次脫殼其實都是牠變態的挑戰,那如果沒有對的環境對的餌料,牠都很容易在脫殼過後就死掉。」

花了好幾年時間,才慢慢摸索出最適合的環境,在母蟹產下200萬至450萬個卵後,蟹卵會在10天內孵化,幼體6次的脫殼成功率是關鍵,最困難的撐過後,還要觀察約10天長成稚蟹,接著仔細飼養45天還沒完。

圖/TVBS

水試所資深技工胡益順:「一個手錶的大小後我們會去把牠分公母,分成公的還有母的給牠分開,變三個池子對三個池子,一二三這樣陸續給牠分開放養,就是(因為)會蠶食蠶食對漁民來講,他是一個很大的損失,那我們除了把牠分養以外,我們還會在土石架設防逃網。」

 
三個大池子雄雌蟹分開養,再加上3個月育肥,才能收成上桌,整個過程都得仔細拿捏。

記者陳文越:「養殖的關卡很多,現在來到這邊也是很重要的地方,這裡是研究中心的獨立盒養殖系統,一個盒子裡面只能有一隻螃蟹,而裡頭除了可以育肥,還可以調整產期客製化螃蟹的大小之外,也可以做防疫盒甚至是幫螃蟹做SPA。」

秋風正涼秋蟹正肥,餐桌上的沙公沙母處女蟳炙手可熱,全球對於海水蟹類需求不斷攀升,養殖產量更在14年期間成長一倍以上,台灣產業不落人後,從種蟹到上市一條龍,要讓整套養殖技術MIT。

◤Blueseeds永續生活◢

👉天然護膚市場升溫!無添加敏肌也可用

👉精油保養最低49折再享1111折111

👉0水保養・以油養膚,精油保養快跟上


#台灣#全球#時間#防疫#記者#業者#影響#天氣#台南#市場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318

0.0727

0.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