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BNT疫苗陸續於校園開始接種,截至今日也發生多起學生在接種疫苗後產生「暈針」送醫的情形。對此,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於臉書粉專發文透露自己先前遇到的暈針案例,接著也分享9大可能引發暈針的因素,提醒民眾要多加注意,其中「緊張過度」及「遺傳」等原因皆上榜。
他介紹「暈針」又稱作打針恐懼症,是一個很常見的心理疾病。根據統計,台灣約有0.4%的人口會暈針,通常發生在青春期後,也因此小嬰兒是不會有暈針的情形的。而在性別差異上,台灣研究男性比女性多(55:45)不過國外則說女性機率較男性高,目前也並無定論。吳昌騰指出引起暈針的原因,有些人是很怕看到針;有些人很怕痛;而有些人則是因為過去有不好的回憶,還有遺傳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暈針,且「曾暈針過的人很容易再次發生暈針」,而他也列出9種暈針的可能原因。
9種可能引起「暈針」之因素:
(1)個人身體衰弱(如貧血)
(2)神經過敏、緊張過度。
(4)接種手法的細膩度。
(5)接種時刺穿動脈引起溢血現象。
(6)在飢餓或疲倦時打針。
(7)就是很怕針頭。
(8)不明原因,就是怕打針。
(9)就是遺傳。80%的暈針病患者可以找到親戚也有同樣的問題。
吳昌騰表示,暈針廣泛發生於於打針、抽血、輸血、捐血、疫苗注射等各方面。而最普遍的症狀之一為,當一個人看見針管扎在身體上,甚至連扎都未扎,身體即立刻產生一連串的反應,例如恐懼感先刺激交感神經系統,先心跳上升、血壓升高,再進入迷走神經過度的矯正(vasovagal reflex),接著心跳瞬間變慢,再刺激腦部分泌鬆弛血管的激素,然後血壓降低,進而昏倒。
吳昌騰透露青春期青少年血氣方剛,心氣未定,因此情緒往往較激動,也為血管神經性反應暈厥之常見族群。但大部分的暈針都發生在打針那剎那的2至3秒間,有報告指出16.7%的人並非會馬上暈倒,可能會在打完針後「5至30分鐘」才發生,因此他也建議民眾在打完針後要在現場「休息30分鐘,沒事再回家」。
最後吳昌騰表示,絕多數暈針的人在昏倒後幾秒就醒來了,但要注意的是「嚴重過敏性休克」的病人並不會馬上醒來,也可以藉此區分兩者的差異。但仍有很少數的暈針病人經10至30分鐘後才醒來,此時血壓低又昏迷不清,的確也遇過敏性休克很難區分。至於暈針患者雖然醒來了,血壓也不會馬上回復正常,因此他提醒「不要馬上起身,還是要躺著休息」在兩小時內一定可以恢復正常血壓。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