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衛福部長陳時中拋出調漲健保費的意向,只是面對虧損的健保,漲保費就是最佳解方嗎?有學者就計算出,25年以後可能每個人要拿出薪資所得的4成來付「勞健保費」。
如果要更有感一點,健保署曾分析發現,民眾做完電腦斷層和核磁造影,在30天內沒有回診看報告,或是到不同醫院再做檢查,這樣就浪費了17億,要怎麼抑制醫療過度或不當使用呢?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透過『使用者部分負擔』,譬如說你如果說像要做CT、MRI,像現在在門診是完全不需要付額外的費用,當你需要多付一些部份負擔的時候,你才會去跟你的醫師去共同的討論說,是不是這個檢查是有這個必要性的,那否則的話,如果民眾就是說,這個檢查是不需要額外收費的情況之下,通常對他來講,當然是多多益善。」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我們藥品現在的部分負擔,都是所謂的定額制,就是說你在門診,你開再多的藥,上限就是200元,那我認為這個藥費的部分負擔,還是應該適度的回歸到定率制。」
意思就是不再讓你200元吃到飽,而最近衛福部長陳時中拋出漲保費的意向,因為健保虧損連連,預計2021年健保的安全準備金就會低於1.5個月的健保支出安全水位。
漲保費就是最佳解方?
淡江大學會計系副教授韓幸紋:「假設費率沒有上限,社會保險也都要財務平衡,那我們的薪資所得要有多少比例,要扣下來去支應勞健保費,那我就會發現說,25年後已經將近4成。對,所以這個比例其實相當的高。」
長期研究健保財務的韓幸紋認為,只調漲費率無法解決問題,必須從家戶總所得制下手,對弱勢會更公平。
淡江大學會計系副教授韓幸紋:「家戶所得制當然比起現在的制度,它會把這個所得的項目更擴充,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很多都沒有進入到,健保的收費的基礎裡面,我們透過家戶所得制,把這些所得通通涵蓋進來,這是它第一個優點,它有擴大費基的優點。」
相對公平的家戶總所得制可以解決現在一些規避的問題,像是補充保險費是以單筆給付為單位,當所得分散或集中給付時,負擔就不同,舉例來說,甲領2000萬股利,以上限1000萬計算,所以是1000萬乘以1.91%,是19萬1000元,但乙領四筆500萬的股利,總金額和甲相同,卻負擔500萬乘以1.91%再乘4筆,就是38.2萬;而現在健保對醫療院所的論量計酬的支付制度也陷入惡性循環。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究員邱珮文:「我們在期待說可能(健保總額)7千億,然後每個醫院申報點數,那回歸出來的點數就是,我申報1點我就可以拿1元,那其實實際上是,我申報1點,我大概只能拿回0.8元、0.9元,那這種狀況之下,醫療院所就會覺得說我的收入是不是縮水了,那我面對我收入縮水,那我能夠做的,就是又回到那個論量計酬的邏輯,我當然就要做更多(醫療服務)。」
想拿愈多就做愈多,但做愈多,點值縮水,拿愈少,這就是醫療院所的循環,醫改會同樣認為,只有漲保費無濟於事,健保整個制度必須大刀闊斧的改才有可能活下去。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