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都市猶如烤爐,若要減緩熱島效應,專家認為必須從散熱著手,打造「海綿城市」。例如公園廣場、人行道等使用透水性鋪面,讓水滲入地下保存,透過蒸發散熱。北市工務局四年來的監測發現,透水鋪面能比傳統鋪面降溫2~3.5度。
根據文化大學景觀系副教授張琪如的研究,在白天及夜晚針對公園及周圍測溫,發現公園內的人工不透水鋪面如混凝土、柏油或溜冰場等,占比若超過50%,這個公園就較容易是熱來源,甚至把熱擴散至周圍。
新北建築師公會理事長 洪迪光:「當你用不透水鋪面的話,它除了白天它吸收熱量,它變成一個儲存熱的一個東西,所以在晚上的時候熱在放出來的話,會讓公園的話整個是晚上的時候溫度也是會增加。」
尤其都市人口密度高,路上車輛、空調排放熱氣,這些熱能不斷累積卻排不出去,想要減緩熱島效應,就必須從散熱著手。
記者 李頂立:「要怎麼樣讓都市退燒呢?其實最主要靠的就是水,有學者指出其實一公克的水蒸發就可以帶走五百四十卡的熱量,因此現在不管是在公園還是人行道的鋪設上,它採用的鋪面材質都是這種透水性的鋪面,您可以看到水倒下去之後,它其實是不會停留在表面的,而是直接快速的進入到地底,達到循環蒸發散熱的功用。」
仔細一看,鋪面縫隙明顯較粗,雨水落下來,就會經由多孔性材料滲入內層,貯存在土壤裡,熱浪來襲時就會蒸發,達到調節微氣候的功能。
北市工務局水利科科長 林士斌:「在南港的一塊人行道,我們做了一個測站,我們發現這個地表的監測溫度,在透水鋪面人行道,它可以降2.05~3.53度。」
包含人行道、公園、停車場、校園以及重劃區,都陸續使用透水鋪面,以台北市來說,在過去4年,已經增加鋪設了17.7萬平方公尺,預估未來每年還會增加四萬平方公尺。
北市工務局水利科科長 林士斌:「各位可以把一個城市想像成一塊海綿,那這個海綿它就是有很多的孔隙,就是水下來的時候它會慢慢的保存在這個海綿裡,每一棟建築每一塊公園每一塊人行道都有某種程度的海綿功能,積少成多就會讓整個城市它的微氣候改變。」
北市工務局水利科科長 林士斌:「雨下來之後公園這一塊的土地要發揮最大的能夠保存雨水的功能,它流出來的水不能超過旁邊排水系統設計的負荷。」
記者 李頂立:「要讓都市達到降溫的效果,除了水之外另外一個重點就是綠地,不過在都市裡面其實空間已經相對的小,要去哪裡找回這些綠地面積呢?這也就是「綠屋頂」的概念,我們現在所在的這塊草皮,其實不說您一定不會發現,我們是在七樓的樓頂,而在這邊五年之前還只是一塊光禿禿的水泥地。」
30坪空間,5公分土壤上,有草皮、植栽,還有三公尺高樹木,除了植物的蒸散作用,這層綠地也是屋頂的保護層,隔絕太陽直射帶來的高溫。
綠屋頂工程總經理 吳東源:「綠屋頂就好像山洞一樣,冬暖夏涼的感覺,再來就是我們這個技術裡面有空氣層,這空氣層就把土壤的溫度跟水的溫度全部隔開,一個空間裡面都沒有開窗的話,(頂樓室內)溫差就是差8.7度。」
夏日屢破高溫,都市更猶如烤爐,雖然隨著城市興蓋發展,熱島效應成因難解,但靠著綠地、濕地,從這些解方著手,也許能夠讓城市逐漸退燒。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2024史上最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