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成癮專科醫師廖泊喬週三(14日)在臉書表示,最近家長圈熱議「寶可夢抽卡」對孩子影響,這其中結合了「行為成癮」與「同儕壓力」的現象,遊戲本身並非壞事,也建議家長3招正確引導孩子。
《精靈寶可夢》系列遊戲自1996年初代設計理念就強調「蒐集」與「交換」,卡牌在玩家間簡稱PTCG,官譯寶可夢集換式卡牌遊戲,亦延續相同元素。
更多新聞:小一而已「罵同學傻X」還丟石頭K人 爸媽挨告準備賠錢
廖泊喬指出,家長間熱議「寶可夢抽卡」,為何抽卡令人著迷?首先是「獎勵機制」,抽卡的根本就是「心理老虎機」,期待中獎時腦內分泌多巴胺,「不確定性」反而讓人想抽,再加小孩的自制力仍在發展,容易陷入「再抽一次」。
廖泊喬續指,這當中還有同儕壓力,聽到同學炫耀「我抽到異圖超夢了耶」,孩子難免產生「我也要有」的FOMO心理(錯失恐懼症),甚可能偷用零用錢、犧牲讀書時間去抽卡。
廖泊喬建議,家長可用3招來引導孩子:
- 設定抽卡零用金
- 轉移比較的焦點
- 留意成癮的資訊
更多新聞:2匪扮警搶毒蟲26萬 司機收1500車資「也被判4年刑」
廖泊喬提到,日本2022年就立法要求,手機遊戲必須公布抽卡機率,台灣也可思考將成癮性評估納入遊戲分級;與其完全禁止,讓孩子理解「機率」和「風險管理」,或許是現代必備的生存技能。
廖泊喬最後強調,寶可夢抽卡本身非壞事,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自制、理性消費,才是應共同努力的目標。
◤調節血脂血糖關鍵◢
◤明亮世界靈活思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