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回到網頁上方

吃飯變吞毒?米飯「藏一級致癌物」罹癌風險恐暴增 3煮法排出

編輯 朱育嫻 / 責任編輯 廖建銘 報導
發佈時間:2025/04/28 21:56
最後更新時間:2025/04/28 21:56
黃獻銘推薦3煮法,幫助大幅減少米飯中的無機砷。(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黃獻銘推薦3煮法,幫助大幅減少米飯中的無機砷。(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氣候變遷不只帶來高溫與極端氣候,連我們每天吃的米飯,也面臨隱憂。中醫師黃獻銘提醒,研究指出,隨著全球暖化,稻米中的砷含量恐愈來愈高,如果不注意煮法,吃進體內的砷恐怕比吃過的米還多。


全球暖化推升米中砷含量


當科學家研究暖化對稻米營養成分的影響時,意外發現米中的砷含量正在上升。黃獻銘說明,氣候變暖、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改變了土壤中的菌落結構,使促進稻米吸收砷的微生物增多;加上稻作多在缺氧的水田環境中生長,稻米根部更容易吸收砷元素,導致米中砷含量隨氣溫升高而上升。


 
砷從哪裡來?分成「無機砷、有機砷」2種


黃獻銘進一步指出,砷本來就天然存在於土壤與岩石中,但工業污染、燃煤、採礦等人為活動,也讓砷排放進入環境。此外,地下水中的無機砷透過灌溉系統,進一步累積到稻米中。

其中,「無機砷」是最值得關注的類型,因其具高度致癌性;相比之下,來自海鮮的「有機砷」毒性較低,不易在人體累積。而稻米中以無機砷為主,風險不可忽視。


長期接觸無機砷 皮膚癌、肺癌風險大增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無機砷列為第一級致癌物,長期接觸不僅增加皮膚癌、肺癌與膀胱癌的風險,也與心臟病、糖尿病、胎兒死亡、低出生體重及兒童神經發育遲緩等問題相關。其中,兒童與孕婦對砷特別敏感,即便少量暴露,也可能帶來長期影響。

 

改吃糙米會不會比較好?黃獻銘提醒,許多人以為糙米較營養,但砷主要集中在米糠層,因此糙米的砷含量反而高於白米。要真正降低風險,關鍵在於掌握正確的煮飯方式。


3種「排砷煮飯法」有效降低風險


黃獻銘推薦以下3種煮法,幫助大幅減少米飯中的無機砷:


1.預蒸再煮法(PBA法)/無機砷減少73%


黃獻銘認為此方法最方便,可以用電鍋搞定,口感也較佳。

 
  • 將米洗淨後,以蒸氣或沸水預煮5~10分鐘(可用電鍋蒸架或直接煮)。
  • 把預煮的水或蒸氣冷卻液倒掉(此液體含高濃度砷)。
  • 再以正常米水比例(1:1.5)煮熟即可。

2.傳統南亞瀝水煮法/砷減少57%

 
  • 洗米至水清,用1:6的米水比例煮飯。
  • 煮熟後將米湯瀝除。

3.洗三次+多水煮+瀝湯/降低83%致癌風險暴露

 
  • 將米清洗三次,再以大量水(1:6米水比)煮熟。
  • 完成後瀝掉多餘米湯。


若不改變煮法 一碗飯就達攝取上限


根據美國環保署(EPA)建議,為避免膀胱癌與糖尿病風險,以一名60公斤的成年人為例,每日無機砷攝取量上限為7.8微克;若以每克白米含0.1微克砷計算,每日最多只能吃78克乾米,大約是2.5碗飯。而糙米因砷含量更高,一碗飯就可能達到每日上限。


從中醫角度看:煮法更勝換米


黃獻銘指出,中醫素有「脾胃為後天之本」之說,而米飯正是補脾益氣的重要食材,雖然古代未面臨全球暖化導致砷污染的問題,但中醫也強調「因時制宜」,正如炮製藥材需去毒,白米只需改變煮法,也能安全食用。

他呼籲,與其盲目換吃糙米,不如關注米的來源、煮飯的方法,以及提升身體自我排毒能力,才能真正「吃米養人」。

◎ 資料來源/黃獻銘中醫師

 

原文請見:吃飯變吃毒?米飯裡隱藏致癌砷,恐增皮膚癌肺癌風險!3種煮飯法排砷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健康2.0》官網,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癌」警訊不可不知

#稻米#砷含量#無機砷#有機砷#皮膚癌#白米#排砷煮飯法#致癌物#白米致癌#黃獻銘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352

0.0604

0.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