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要命腦動脈瘤!每100人中2至5人潛在危機 爆發年齡曝光!

記者 蔣志偉 / 攝影 陳儒桓 報導
發佈時間:2024/06/11 22:53
最後更新時間:2024/06/11 22:59

顱內動脈瘤是一個很危險疾病,它發生原因是顱內有一個比較脆弱的血管壁的結構,加上顱內的血管非常彎曲,經過長期的衝擊,在轉彎處常常因為衝擊出一個比較脆弱點而突出,因此稱為動脈瘤。當出血之後血壓會上升,正常腦壓是10到15毫米汞柱,但動脈壓的收縮壓100以上,顱內瞬間承受這麼大的壓力,就會對腦細胞的傷害,腦壓持續上升會導致腦細胞壞死,甚至昏迷死亡。

圖/TVBS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腦動脈瘤是腦血管壁向外膨出、形成像是水球狀的瘤狀物,其實動脈瘤不是腫瘤,是血管的變形,也有人稱為血管瘤,動脈瘤的盛行率其實非常高,每100人當中就有2至5人腦部潛藏著動脈瘤的問題,根據了解很多人選擇冒險開刀手術,有的人選擇和平共存,事實上大多數的動脈瘤在破裂之前,都沒有任何症狀,一旦動脈瘤破裂,症狀會非常嚴重,死亡率高達40至50%,動脈瘤破裂出血的平均年紀大約55歲,較其它的出血性腦中風早了10年。」

成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黃致遠:「典型的動脈瘤破裂的症狀像是突發性的頭痛,頸部疼痛,頸部僵硬,甚至噁心嘔吐,還有意識昏迷的狀況,如果有疑似的症狀,要儘快就醫。」

成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黃致遠:「常見的危險因子有高血壓抽菸或是有動脈瘤家族史,還有一部份患者有遺傳疾病,例如多囊性腎病變等等,若有越多的危險因子,則罹患腦動脈瘤的機會越高,則建議接受健康檢查,確定是否有腦動脈瘤。」

 
成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陳又寧:「如果把腦血管想像成一根水管,腦動脈瘤就像是水管上膨出了一個水球像個瘤,我們一直往這個水球裡灌水,水球就有一天會破掉,這些水管都是腦裡面的大血管,所以一旦水球破掉,出血的速度就會很快,會造成很嚴重的腦部損傷,昏迷死亡率很高。」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顱內動脈瘤大部分是發生在40到60歲的族群居多,以女性來說的話,比率是會比男性還再高一點,大部分好發族群,最常見就是高血壓病史的人,高血壓為什麼要控制其實是跟顱內腦中風出血,不管是梗塞性中風或出血性中風都有很大關係,動脈瘤也一樣。

彰化秀傳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辛明泰:「因為動脈瘤的管壁因為血壓高高低低起伏,一直在敲打的情況下,它很容易就會產生一個瘤性的血管瘤,第二個比較好發族群是抽菸的病人,這些都是有文獻,抽菸的病人他產生動脈瘤的機會相對也會比較高,再來就是有一些先天性的免疫性疾病,或者是一些血管性疾病的病人。

高醫岡山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蔡政宇:「在血壓高的時候它破裂產生腦的中風那這種狀況其實很難預防一般在平常的時候其實大部分是沒有症狀那因爲一般沒有症狀的話,其實不太會去做檢查一般有症狀的時候才會去做我們腦部的檢查,只是說在這些有症狀的過程當中他的一些腦出血的狀況就會變得非常的嚴重。」

成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黃致遠:「檢查的項目主要以腦部磁振造影為主,這項檢查沒有放射線暴露的問題,也不需要被注射顯影劑,是目前健康檢查的首選。動脈瘤的治療方法暫時不需要接受積極治療,只要持續影像追蹤即可,開顱進行動脈瘤夾閉手術,導管栓塞手術。病患要採取哪種治療方法,須考慮患者的年紀、動脈瘤的大小、位置和形狀等等。」

彰化秀傳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鄭均洹:「出血之後腦壓會上升,正常腦壓是10到15毫米汞柱,顱內瞬間承受這麼大的壓力,就會產生它的一些傷害,腦壓上升就造成腦細胞的壞死,甚至昏迷死亡,所以第一關就是避免出血後的再出血。」

醫師提醒有動脈瘤相關危險因子的患者,應接受顱內動脈瘤之篩檢,年紀大於45歲,在健康檢查的時侯,建議將腦部磁振造影檢查,列入選項之一,早期發現顱內動脈瘤,盡速治療。

 
 
 


 
#顱內動脈瘤#腦壓#動脈瘤#血壓#頭痛#高血壓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422

0.0800

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