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聽過力弱症嗎?顧名思義就是外觀看起來是夠的,但它的質是代表單位面積,而肌肉的單位面積,所發出來的能量是不夠的,因此叫做力弱症,研究顯示平均每年有62%的老年人,會從肌肉健全狀態,發展為力弱症。醫師提醒預防力弱症或者肌少症的產生,日常生活必須維持適當的運動,才可維持肌肉的質量與強度。
東元綜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施韋伃:「通常力弱症是肌少症的前期,那力弱症跟一般的肌少症的病人比起來的話,力弱症的病人通常會有一些BMI過高肥胖的情形,而且他跟心血管疾病跟糖尿病的相關性是比較高,跟那些代謝性症候群的病人是有相關性的。」
2025年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屆時老年人口占比大於20%,必須注意高齡族群力弱症問題。
成大醫院高齡醫學部主治醫師黃議德:「在日漸高齡化的台灣社會中,肌少症,無疑是影響民眾最大的病症之一,根據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訂定之指引,肌少症的分期由輕而重可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是可能肌少症、第二階段是肌少症,而第三階段是嚴重肌少症。第一階段的可能肌少症時期,又稱做力弱症。顧名思義就是力氣變小,標準測定方式是握力器測定慣用手手握力,男性低於28公斤、女性低於18公斤。」
秀傳醫院關節重建中心主任蔡沅欣:「肌少症常常出現在這種七八十歲,明顯就是體型比較瘦小的病患,那在五、六十歲這型病患,他們罹患的疾病其實叫做力弱症,那力弱症是怎麼樣子,力弱症的話它事實上,是外觀病人的體型,事實上沒有特別的變化。但實際上他這些肌肉力氣變得比較不足了,那因為這肌肉力量不足,力量不足的時候,他身體的一個骨骼,包括膝關節、脊椎的負擔變大,那一旦負擔變大的時候,這些關節就容易發炎。」
若從生活面來觀察,打不開未開罐的瓶蓋、毛巾擰不乾或無法像年輕時提重物,這都可能是肌少症,也就是力弱症的表現。
東元綜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施韋伃:「外觀看起來肌肉量是差不多的,是跟一般人的外觀看起來是差不多,但是他的骨折的風險,還是會比較高。」
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王耀增:「沒辦法診斷肌少症,但可能是肌肉結構或功能退化,有一部份的人稱為力弱症,未來也要小心肌少症還是會找上門。/如果走路速度變慢、爬樓梯有困難、小腿變瘦,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鳥仔腳,甚至是過去一年內有跌倒,也都要注意是否可能是肌少症。」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研究顯示平均每年有62%的老年人,會從肌肉健全狀態,發展為力弱症,有10%的力弱症會進展成肌少症患者。肌肉力量不足容易發生跌倒骨折,有90%的髖部骨折是因為跌倒所致,且年長者發生髖部骨折後,大約有40%無法恢復行走能力。」
秀傳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陳威仁:「力量減弱的一個症狀,這樣的結果可能就會讓我們,日常生活產生一些輕微的症狀,譬如說你要平常走路的時候走久了,大腿肌肉可能會覺得痠痛。」
醫師提醒預防力弱症或者肌少症的產生,最重要的就是日常生活必須維持適當的運動,才可維持肌肉的質量與強度。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