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已經是高齡社會,花東又以老人居多。台東馬偕紀念醫院神經科醫師發現,就診罹患帕金森氏症的病患以50歲以上居多,男性多於女性,而且發現時病程都已經到中期。醫師建議民眾從一些小地方多關心家裡老人,譬如家裡老人家寫字突然變小,就有可能是罹患帕金森氏症,要盡早就醫檢查。
馬偕神經科醫師方大瑋表示,帕金森氏症的典型運動症狀有四項,其中動作遲緩是最主要的核心症狀,其它三項包含了肌肉僵硬、靜止性顫抖、姿勢不穩定等。在診斷帕金森氏症的要件上,必須要有運動遲緩症加上至少另一項典型運動症狀,才能達到可信度較高的診斷標準。
醫師提醒除了以上提到的四種核心症狀,帕金森氏症有許多非運動症狀會早在動作障礙之前就先出現,包含自律神經障礙,如便秘、姿態性低血壓、頭暈等;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做夢時腦部會抑制肌肉張力,但當抑制機制異常時,可能會發生做夢時說話、哭笑大叫、雙手雙腳揮舞等把夢境演出來的症狀;此外常見的還有嗅覺異常,容易產生幻覺,以及憂鬱等症狀。
但是臨床上並非所有的顫抖症狀都是帕金森氏症。方大瑋說更常見的原因包含生理性震顫,平時不易被察覺,但可因為低血糖、甲狀腺功能異常、肝功能異常、內分泌代謝問題、壓力、焦慮、勞累、咖啡因等原因加重顫抖症狀,需要找出並移除誘發因子,對症下藥。其它較常見的顫抖原因包含心因性震顫、原發性震顫、小腦性震顫、站立性震顫、肌張力異常震顫、用藥引起的震顫等。
醫師指出治療帕金森氏症每位病人的症狀與病程都不盡相同,對於藥效的感受也不一樣。早期發現症狀並就醫接受評估與治療,輔以規律運動或活動,例如有氧運動、伸展運動、肌力訓練、跑步機、太極、節奏舞蹈、唱歌等。對於症狀較嚴重病人,可加上復健矯正姿態,以及使用行動輔具、陪步光學器、防手震餐具等。經過妥善治療,帕金森氏症的病人可有效延緩病程並提升生活品質。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