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中暑發燒吃「退燒藥」降溫?食藥署:小心急性腎衰竭

記者 王馨儀 報導
發佈時間:2023/07/16 10:06
最後更新時間:2023/07/16 10:22
天氣太熱不少民眾出現中暑症狀。(示意圖非當事人/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天氣太熱不少民眾出現中暑症狀。(示意圖非當事人/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天氣高溫炎熱,氣象局今(16)日再針對10縣市發布高溫特報,尤其中午前後大台北地區、中南部地區都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天氣炎熱不少民眾出現中暑初期狀況,像是身體發熱等,有的民眾會想用退燒藥物來降溫,不過食藥署提醒,吃退燒藥恐怕增加中暑併發症,像是急性腎衰竭等風險。


中暑初期狀況,像是身體發熱等,有的民眾會想用退燒藥物來降溫。(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衛福部統計,7月1日到13日,短短幾天就有406人因為熱傷害就醫。中暑初期通常出現「身體發熱」、「心跳及呼吸加速」、「皮膚發紅且乾燥」等症狀,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就可能引發中樞神經系統異常,出現40度以上高燒、意識混亂、抽搐、昏迷等危及生命的症狀。

 
而面對體溫過高,民眾可能直接聯想到使用退燒藥物來降溫,不過食藥署提醒,由於中暑引起的高溫是因中樞系統中的體溫調節失調所致,是因為身體在高溫溼熱環境中,難以有效散熱,導致體內熱量累積,並加速水分和鹽分的流失。與感染造成細胞激素釋放及產生發炎反應所導致的發燒機轉並不相同,使用退燒藥不但不能幫助降溫,還可能增加中暑併發症,像是急性腎衰竭、肝臟衰竭、凝血功能異常發生的風險。
 
如果出現中暑症狀,要盡快移動到陰涼通風處並鬆開衣物。(圖/TVBS)

一般來說臨床上通常會使用冰敷或靜脈輸液來協助降溫,並針對電解質異常進行校正,除非患者已出現癲癇、瞻望、心律不整等症狀,才會使用相應的藥物進行治療。尤其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孕婦、戶外或密閉空間工作者、運動員、慢性疾病患者、代謝疾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肥胖或服用特定藥物者為中暑的高危險族群。如果出現中暑症狀,要盡快移動到陰涼通風處並鬆開衣物,可以用灑水、風扇或冰敷來幫助降溫。若患者清醒,可以給予電解質飲料或加少量鹽的冷開水,以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同時如果患者已經意識不清就避免飲水,需要盡快送醫。

 

◤Blueseeds永續生活◢

👉天然護膚市場升溫!無添加敏肌也可用

👉精油保養最低49折再享1111折111

👉0水保養・以油養膚,精油保養快跟上


高溫熱傷害

#中暑#高燒#症狀#退燒藥#併發症#降溫#危險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483

0.0766

0.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