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當的日曬有助於人體健康,合成維生素D,除了幫助腸胃道吸收鈣質,也可增加分泌血清素(又被稱作快樂激素或幸福因子)、提振精神。不過皮膚科醫師陳昱璁在臉書發文表示,少數人在服用藥物後會有「光敏感性體質」,引發皮膚有紅腫熱痛、起水泡等嚴重曬傷反應,也建議出現類似狀況者,可避開早上十點至下午兩點在戶外活動,並適時補充水分。
陳昱璁在臉書發文提到過去曾遇到一位患者,夏天容易有明顯曬傷,臉上、脖子、前臂和手背出現皮膚泛紅,甚至起水泡,但有衣物遮蔽的地方卻沒事。查看患者病史與用藥資訊後,推測可能是服用藥物引起的「光敏感性(drug-induced photosensitivity)」而導致曬傷。
此外,他也說明,少數人服用藥物後會有光敏感性體質,體內藥物在受紫外線照射後,會產生活性氧、自由基或是光化和產物,對人體皮膚細胞造成傷害,引發類似嚴重曬傷的反應,如紅腫熱痛、起水泡、脫皮或濕疹樣皮膚炎等。上述情形稱作「光毒性反應 (phototoxic reaction)」,通常發生在照光後數分鐘至24~48小時後,不一定會感到癢。另一種更少見的是「光過敏反應 (photoallergic reaction)」,發生在日曬後24~72小時,是延遲性的過敏反應。陳昱璁解釋,這與自身免疫細胞相關,症狀以皮膚炎表現為主,有時會擴散到衣物遮蔽處,但這種發炎不會造成黑色素沉澱,光毒性反應則可能造成皮膚顏色變化。
包括抗生素、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利尿劑、糖尿病藥、降膽固醇藥、抗黴菌藥物等都可能引起光敏感性。不過陳昱璁也強調,並非服用這些藥物者就一定會發生光敏感反應,因光敏感相對少見,服藥期間是不必過度恐慌,只需觀察否有出現光過敏皮膚症狀即可。而若想預防光敏感,除了可以塗抹防曬乳、身著抗UV的長袖衣物帽子外,也避開早上十點至下午兩點這段期間在戶外活動,並適時補充水分。若因此擔心曬太陽時間不足,缺乏維生素D的話,建議可多攝取鮭魚、乳酪、黑木耳、菇類、五穀類等食物,或者直接補充市售維生素D2或D3。
最後,陳昱璁也表示,目前在臨床上對藥物光過敏的判斷不易,且數據及文獻的研究仍不完整,文獻上報導引起光過敏的藥物,大多沒有經過更詳細的分析和檢驗。不過現代人服用慢性藥物的量日益增加,陽光的強度也因溫室效應變強。還是建議民眾,若發生了異常的皮膚過敏,仍應立即到皮膚科就診,並主動告知病史與用藥品項。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