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上個月才剛把中國進口電動車的稅率,從25%提高到100%,歐盟如今也跟進加稅。歐盟週三以中國電動車「整條供應鏈」都受到政府補貼,恐損害歐洲車企利益為由,預告下個月4日起對所有從中國進口的電動車加徵臨時性反補貼稅,並根據企業此前配合調查態度,稅率從27%到48%不等。分析認為,加稅可能反而打擊到在中國設廠的歐美電動車企業。德國、匈牙利則擔心加稅引發貿易戰,屆時包括法國干邑、空中巴士公司與西班牙的農民,都可能受害。
特斯拉執行長 馬斯克 (05.23):「整體來說,我希望別加關稅。」
去年從中國的上海超級工廠,運出了最多電動車進入歐盟市場的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儘管強調,不希望歐盟走上美國的加稅老路,最終卻事與願違。
歐盟執委會副主席 席納斯(Margaritis Schinas):「(歐盟)將對從中國進口的純電動車,徵收反補貼稅。」
歐盟週三預先宣告的懲罰性稅率,根據企業此前配合調查的態度,有所不同。
配合度較高的比亞迪,加稅幅度為17.4%,吉利為20%,至於配合度最低的上汽集團,加稅幅度最高,達38.1%。其他包括特斯拉、法國雷諾甚至德國BMW在內,只要在中國生產的電動車,全都一視同仁加稅。
再加上歐盟原本就對進口電動車收10%的稅,這個可能從下個月4日開始生效的中國電動車進口關稅,最高將達到48.1%,逼近五成。
歐盟執委會主席 范德賴恩(2023.09.13):「全球市場現在充斥著更便宜的中國電動汽車。」
歐盟在去年10月正式開啟反補貼調查,如今初步確認,從鋰電池礦區的原料端,到電動車製造,再到出口至歐盟的運輸過程,「整條供應鏈」都受到中國政府補貼。
歐盟執委會副主席 席納斯(Margaritis Schinas):「整個價值鏈受益於不公平的補貼,這對歐盟電池電動車生產商帶來威脅,恐令其經濟受損。」
北京當局則在口頭上,砲火全開,從產業界到政府的商務部與外交體系,全都對歐盟加稅做法表達強烈不滿與堅決反對。
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 林劍:「歐方以此為由,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加徵關稅,違背市場經濟原則和國際貿易規則、損害中歐經貿合作。」
還強調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捍衛中國企業合法權益;另一方面,中國官媒則積極宣傳,德國與匈牙利當局都表明不贊成歐盟加稅,擔憂可能引發歐中貿易戰。
CNN記者:「瑞典的Volvo已經由一家中國公司(吉利汽車)擁有。德國最大的汽車公司福斯、BMW以及其汽車供應商,在中國擁有巨大的影響力,不僅在中國銷售汽車,還在中國廉價高效地生產電動車,然後將其出口回本國市場。這就是為什麼歐洲人更擔心北京可能採取的報復行動。」
此外,歐盟對中國進口電動車加徵關稅,也很可能會「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因為,從中國出口到歐盟的電動車,雖然在過去7年,飛速成長了24倍;歐盟去年更以134億美元貿易額、占比將近4成,成為中國電動車的最大出口市場。
但這些進入歐盟的中國電動車,高達6成都是歐美品牌。上汽MG與比亞迪等中國品牌,占比僅4成。而中國品牌電動車在歐盟的市占率,目前約為8%。因此歐盟的加稅,同樣會讓在中國設廠的歐美電動車企業,利潤下降。
中國策緯諮詢分析師 喬馬祖爾(Joe Mazur):「中國電動車製造商一向能提供極具競爭力的價格。如今加上這些關稅,他們可能被迫削減利潤率,或者將部分增加的關稅轉嫁給消費者,或兩者兼而有之。但對於中國電動車產業在歐洲的發展來說,這絕非致命打擊。」
分析坦言,在北京當局透過政策傾斜等方式,全力發展「出口新三樣」下,除非課徵50%以上的關稅,否則中國品牌電動車「低價且仍能生存」的模式,仍將持續入侵歐盟市場,反而是受影響的歐美電動車品牌,可能會撐不下去。
CNN記者:「專家表示,儘管(歐盟)加稅幅度,對中國電動車製造商來說頗為顯著,但對中國自家品牌來說,不會帶來非常巨大的打擊。例如比亞迪就應對的不錯。但最重要的原因包括:中國電動車商有更便宜的勞力、更便宜的能源價格,以及擁有中國政府補貼。」
此外,北京當局早在今年1月已對歐盟白蘭地開啟反傾銷調查,中國商務部上個月還警告,有可能對歐盟的航空業,以及從牛奶到豬肉的農產品進行貿易調查。
而歐盟當前宣告的加稅,還保留與中方協議的空間,並且需要等待11月各國貿易部長的表決結果,才可能從臨時性關稅,正式定案。但如果屆時歐盟加稅成定局,歐盟與中國的貿易戰有可能一觸即發。
美國新南威爾斯大學商學院金融學教授 帕瓦達(Jerry Parwada):「(歐洲議會)選舉中,右翼在某些領域表現相當出色,因此一些人預計會伴隨著(支持加稅等)反應。但在中國方面,我不認為會有對(貿易戰)槍響全力以赴的興趣。」
儘管如此,包括法國干邑生產商、空中巴士飛機製造商,以及西班牙的農民都「加強戒備」,歐洲精品業也有被「貿易戰」掃到的可能。據了解,法國與西班牙也是歐盟支持加徵關稅的國家。
◤2024史上最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