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三年疫情以及烏俄戰局造成的供應鏈混亂,「去風險」如今成為歐洲各國高度共識。日前結束的歐盟峰會上,27個會員國共同討論應對中國方針,除了確立中國是歐盟的合作夥伴、競爭者與體制對手的三位一體立場外,更把「去風險」、「降依賴」、「維持供應鏈利益」放在重要位置。荷蘭當局也對半導體設備祭出新的出口限制,歐洲更加強與日本的半導體合作,美日歐藉「去風險」維持高科技競爭優勢,以及確保供應鏈安全的態勢,逐漸成形。
為期兩天的歐盟峰會,30號在比利時布魯塞爾閉幕。整場會議的主要議題,就是討論歐盟與中國的關係,明確凝聚應對中國方針。
拉脫維亞總理 卡林斯(Krisjanis Karins):「我們從來沒有制定一致的歐洲對中國政策,如今正在制定中。」
會議公布的文件,除了對2019年所提出,把中國視為歐盟的「合作夥伴、競爭者以及體制對手」的「三位一體」立場,進一步確認之外,更首度在峰會表明對台海穩定的立場,明確反對任何單方面以武力或脅迫,改變現狀的企圖。
愛爾蘭總理 瓦拉德卡(Leo Varadkar):「我認為俄羅斯和烏克蘭局勢教我們的是,作為歐洲人,我們對於那些不民主而且不一定認同我們價值觀國家的依賴,必須多加小心。」
會議所達成的最重要一致態度,就是「去風險」與分散布局。歐洲各國表明,在與北京保持交往與合作的同時,更要降低對中方關鍵性的依賴。
歐盟執委會主席 范德賴恩:「考慮到我們需要應對的共同全球挑戰,以及我們深厚的經濟聯繫,我們需要的是『去風險』,而且我們需要在經濟與外交上,降低風險。」
提出「去風險」這個說法的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強調27會員國對於「去風險而不是脫鉤」已建立高度共識。德國總理蕭茲也重申,減少戰略依賴,可以讓歐洲各國更務實地應對中國崛起。
德國總理 蕭茲:「我們從一開始的討論,就沒有任何人是針對脫鉤,而是去風險。」
歐盟理事會主席 米歇爾(Charles Michel):「互惠是一個關鍵詞,我們需要解決我們的關鍵漏洞,例如,我們需要確保在供應鏈上,捍衛我們的利益。」
荷蘭政府上個月30號宣布新管制措施,從9月1日開始,包括全球半導體設備巨頭艾司摩爾(ASML)在內,所有的DUV(深紫外光)曝光機從荷蘭出口前,都必須獲得許可證。這個規定,比此前只有先進製程的DUV出口要獲得許可,還要嚴格。
儘管新規定一個字都沒有提到中國,但官方坦言,這是出於國家安全考量,明顯是呼應了歐盟「去風險化」,同時捍衛供應鏈利益的立場。
歐盟內部市場事務執委 布勒東(Thierry Breton):「我們相信,無論發生什麼情況,確保半導體供應鏈的安全都極其重要。如果一家日本公司想來歐洲,絕對會在半導體領域受到百分百的歡迎。(日本公司)不但可以從(歐盟)補貼中受益,還可以獲得我們所提供,包括加速許可等支持。我們相信,兩邊一起來,很重要。」
歐盟4號還將與日本針對晶片供應鏈的發展,簽署備忘錄。除了促進研究人員和工程師的交流,歐盟也對有意赴歐洲發展的日本半導體公司提供協助,藉以深化歐洲與日本在半導體領域的合作,提高彼此在晶片等高階科技上的實力。
至於在限制出口上,日方則是早在5月底就已宣布對23種晶片製造設備的出口,祭出限制措施,並從本月23日起生效。
TVB主播:「據報美國可能加強限制中芯國際等六間中國晶片商,進口歐美的生產設備。」
美方早在去年10月就開始逐步加強,針對中國的晶片設備與技術出口管制,並積極拉攏荷蘭、日本等盟友參與,如今還要再收緊高科技出口管制,加強對AI晶片的出口限制,連運算速度較慢的型號都禁止出口到中國;拜登政府更計畫透過行政命令,限制美國資金投資中國的高科技行業。相關命令準備在美國財長葉倫本月6至9號的中國訪問結束後,才可能宣布。
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 毛寧:「中方一貫反對美方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濫用出口管制,以各種借口拉攏、脅迫其他國家對華搞科技封鎖。」
北京當局一方面把各國在高科技競爭上的作為,通通指向是美方煽動、拉攏與脅迫。另一方面,大陸總理李強與副總理韓正,先後透過自家主辦的國際性論壇,包括6月底的夏季達沃斯,以及2號召開的世界和平論壇,積極向國際喊話。
中國大陸總理 李強(06.27):「西方有些人在炒作所謂的降依賴、去風險。我認為,在一定程度上看,這兩句話,去依賴、降風險,就是一個偽命題。」
中國大陸副總理 韓正:「去風險、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風險。」
當前歐盟與美國、日本在供應鏈的合作愈來越緊密,「去風險」共識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北京當局喊話有多少效用,能否分化美歐的結盟關係,只有時間能說明。
◤2024年末運勢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