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千葉縣上週五發生規模6.2地震,雖然一度造成鐵道暫停,所幸沒有釀成嚴重傷亡等災情。而日本近來地震頻傳,日本學術界特別對西邊的日本海提出警告。學者表示,日本海海底板塊組成不如太平洋複雜,卻有著大量的活斷層,且相當接近陸地,一旦錯動引發海嘯,大浪襲來速度將比太平洋沿岸更快;電腦模擬中,只要8分鐘,海嘯就會抵達陸地。
日本時間26號晚上7點左右,千葉縣外海發生規模6.2地震,深度約50公里,整個關東地區天搖地動,最大震度達到5弱,甚至東北地區也感受到搖晃。
樂園工作人員:「請保護好頭部!」
美好的週末夜,地牛大翻身,所幸沒有引發海嘯,目前也尚未傳出嚴重傷亡或災情;首都圈鐵道部份路線與新幹線,因安全為由一度暫停,隨後排除狀況,恢復運行。
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教授 古村孝志:「大地震發生後數日,仍會出現較大的搖晃,這幾日還是要小心謹慎。」
日本為地震好發區,學者叮嚀,日常防災不可大意。而因關東地區地底的板塊組成複雜,日本地震大多發生在東面太平洋,西半部則較少;但研究指出,日本海海域若地震且引發海嘯,致命危機恐怕不輸東邊。
日本民眾(1983.05.26):「來了,來了!不是開玩笑的!」
1983年5月26號,日本海中部地震,規模7.7,深度僅14公里,引發海嘯,從北海道至九州地區都觀測到海洋變化;宮城縣的東北大學研究,最大浪出現在秋田縣,高14公尺。根據官方紀錄,地震後15分鐘,地方氣象台發布海嘯警報,但大浪早在震後8分鐘就已經抵達,許多人逃生不及,共有104人喪生,其中多達100人死於大水。學術界不解,為什麼海嘯來得如此快速?
東北大學災害研究教授 今村文彥:「這是假設情況之一。」
東北大學研究團隊以電腦模擬,假設山形縣外海10公里處地震,真的只要大約8分鐘,第一波海嘯就會抵達。
東北大學災害研究教授 今村文彥:「西面的震央區域靠近沿海地區,所以海嘯只要幾分鐘就能到達。」
今村教授表示,日本海雖不如太平洋海底板塊錯綜複雜,卻有著被稱為「日本海東緣部」的變動帶,這裡存在著無數的斷層,呈南北方向散布。幾百年,日本海東緣部發生多次規模6以上大地震,40年前的日本海中部地震,就在此區塊中。學者進一步說明,東面的地震多發生在板塊交界,距離陸地較遠,因此海嘯不會馬上抵達;西面狀況正好相反,斷層集中區域鄰近沿岸,大浪因此轉眼襲來。
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教授 篠原雅尚:「經過實際調查後,確認了海陸分界處存在斷層,使得海嘯快速抵達。」
另有研究團隊發現,日本海海底的斷層,比國家測量的還接近陸地;藍色區塊顯示的是最新調查結果,要比黃色的官方版本更靠右,可能造成海嘯的斷層多達185處。
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教授 佐竹健治:「海嘯會因地形呈現包圍狀,或被陸地來回反射,可能會持續兩到三天。」
學者們紛紛警告,日本海域的地質特性,使得海嘯更具威脅,西部沿海地區因此加強防備。
山形縣山居町社區自治會長 田賀信之:「我們這裡正如您所見,受到從日本海來的海嘯直擊,對於防災我們是相當關心的。」
普遍而言,日本沿岸大多是漁業小鎮,人口組成高齡化,加上大浪來得快,逃生難上加難。
當地居民 後藤愛子:「海嘯來的話我根本不用指望什麼,與其說是擔心,不如說是放棄逃難。」
山形縣臨海小鎮山居町,估算地震後最快8分鐘海嘯就會沖來,社區要求居民在10分鐘內逃命,老年人根本辦不到。為此,自治會綜合建議,在水渠加蓋便橋,做為逃生捷徑,水道另一端的居民,疏散過程免去再繞路,70、80歲的老人家,不用5分鐘就到了避難中心。行政單位也鼓勵民眾有備無患,呼籲善用官方防災資源,擬定最適合社區的逃生計劃,好在天災時,不只自救,更能救人。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