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分析/北韓中程飛彈技術全球榜眼 頻繁試射為何不怕耗盡資源?

編輯 湯道舜 報導

2023/04/17 19:01

韓美接連舉行軍演,再度升高朝鮮半島的緊張情勢,怒不可遏的北韓也不斷試射各式巡弋飛彈做為反擊;儘管美國宣稱,北韓似乎誇大了他們洲際彈道飛彈對美國構成的威脅,不過南韓軍事專家認為,北韓具有全球排名第二的中程彈道飛彈研發技術,而且不排除近期的頻繁試射,是在收集新式飛彈的各種參數,做為技術突破的依據。
 
 

北韓飛彈的發展歷程,可以回溯到第一代領導人金日成時代。當時,從1950年一直持續到1953年的韓戰剛剛結束,這是一場美蘇兩強在朝鮮半島上的軍事較勁,歷時三年又一個月的戰爭,總計造成兩方陣營將近80萬官兵傷亡,兩韓百姓約300萬人遇難,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兩韓最後以北緯38度線為界,將完整的韓國一分為二,成為「一個半島,兩個政權」的不同統治世界。
 
大戰結束後的南北兩韓,都經歷很長的恢復期,當時的北韓,因為遭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封鎖與制裁,成為世界上最封閉的國家之一;戰後恢復雖然大受影響,但是有前蘇聯和北京當局的暗中資助,得以步履蹣跚中一點一點重新發展。不過,對於南韓與美國的軍事壓力,金日成依舊感到芒刺在背,畢竟,萬一在美韓聯手下,北韓政權處在朝不保夕的危險處境,因此,韓戰後在北韓留下的大量前蘇聯武器裝備和製作技術,就成為金日成建軍備戰的重要基礎。


只不過面對技術裝備更為精良的美軍,對僅足以防衛的北韓來說,是遠遠無法嚇阻南韓與美國的威脅。但是,歷史的輪迴,似乎又如此相似而又巧妙地給了北韓,1960年代,中蘇兩方因為在中方邊境問題上鬧得不可開交,兩國關係不但陷入空前緊張,甚至導致兩國全面爆發軍事衝突。當時蘇聯在中國派有大量的軍武技術人員,在兩國交惡之際,原本蘇聯想要召回所有軍事與技術人員回國,但是一時之間,大量人才回國後要如何善後,也成為蘇聯的一大難處。這時候,金日成眼看機會難得,索性向蘇聯提出請求,把這批人員轉移到北韓,以協助他們的軍事發展,這種無縫對接,也為北韓研製的「火星」系列飛彈奠定非常關鍵的基礎。
 



第二次機會則來自於前蘇聯的瓦解。其中,自蘇聯獨立出來的烏克蘭,也因為很多擁有製造飛彈經驗的專家頓時失業,再次給了北韓機會,祭出高薪請來兩千名烏克蘭專家前來北韓,提升他們提升製造飛彈的知識,並改良發展技術。有了這批專家,北韓開始有能力製造出射程更遠、威力更大的中長程的彈道飛彈。尤其在中程飛彈的研發技術上,更高居全球第二。在近期北韓頻繁發射飛彈的畫面中,就可以窺探一二。南韓國防安全論壇研究員申鐘宇就這麼說道:「當你看到北韓公布巡弋飛彈飛行的畫面時,你可以發現這型飛彈具有完美的地形規避能力,畫面中,北韓的飛彈就像擦身而過一樣,可以貼近山峰,然後從山頭上飛過去,由此可見,北韓對於自身發展巡弋飛彈的技術很有信心。」牙山政策研究所研究員陽屋(譯音:Yang Uk)也對此提出警告,認為預計在今年以前,北韓在發展固態燃料的ICBM(洲際彈道飛彈)方面,並不會停止帶有挑釁意味的試射。

至於北韓為什麼會成為全球中程飛彈發展技術第二位的國家?南韓專家學者認為,射程範圍在一千公里到三千公里之間的中程飛彈,製作技術難度不高,既然北韓已經掌握了短程飛彈的研製技術,所以發展中程彈道飛彈,就成為了當今世界多數國家的不二選擇。而且,中程彈道導彈的殺傷性也不可小覷,但是它的威力究竟有多大呢?根據北韓的說法,他們的中程飛彈在配備上特殊彈頭後,具有毀滅一座縣城的能力。儘管在現代戰爭中,與其摧毀一座縣城,倒不如攻擊敵方的重要軍事基地和機場來得更有價值,而且據稱,北韓中程飛彈命中目標的精準度,誤差範圍已經達到了一百公尺之內,可謂名符其實的「中導」大國。


其次,再來以軍事建設的角度來看,只要在這個領域保持足夠領先的地位,未來要發展其他彈種或是更先進的技術時,就會節省許多前期開發所需的時間、人力和資金花費,這也就是現今金家會頻繁試射飛彈的原因之一。一旦兩韓再度翻臉,那麼中程彈道飛彈,就可以癱瘓美國就近調派駐紮在日本各地的武裝部隊,而且北韓的中程飛彈的射程,更涵蓋美軍在太平洋最重要的關島基地,到時候,就能削弱南韓和美國想要調集支援力量,讓北韓有更充裕的時間展開軍事行動。陽屋(譯音:Yang Uk)就認為,北韓近期頻繁試射新式飛彈的動作,透露出不可忽視的警訊,就在於北韓不但展示出他們的核能力,而且也表明了他們在進行軍事演習時,已經檢驗了部隊在實際操作發射飛彈流程上的水準。

根據最近一段時間,美軍外洩的一份機密文件顯示,北韓的軍武力量「可能誇大」了他們新研製的洲際彈道飛彈,足以威脅美國本土的能力。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北韓在擁有世界前列的中程飛彈研發技術基礎下,試圖發展威力更強、射程更遠的長程飛彈甚至是更先進的「高超音速」飛彈,已經不再是件難事,而且近期的頻繁試射,專家學者也不排除北韓是在收集新式飛彈的各種參數,做為技術突破的依據。
更新時間:2023/06/13 15:5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