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無論要實施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都會把銀行當成首要工具。(示意圖/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撰文:Alicia Garcia Herrero艾西亞(本文作者為Bruegel資深研究員、法國外貿銀行亞太首席經濟學家,譯者為廖珮杏)
【台灣銀行家】中國的銀行不僅是經濟的重要支柱,也是實施政策的重要管道。它們不但是最大的信貸提供者,而且產權都掌握在國家手中,有一部分則為地方政府所有,這表示政府無論要實施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都會把銀行當成首要工具。
 
中國銀行的盈利能力同時取決於經濟環境和政府決策,而且後者又比前者更重要,因為政府往往會在經濟逆境中採取順循環政策,進一步降低銀行的利率。但到了經濟表現良好時,政府卻會採取反循環政策,使銀行的利潤無法回升。因此中國在前幾年的經濟頹勢中,銀行平均利率成長幅度雖然不大,卻依然優於人們的想像。反倒是如今的反景氣循環政策,使得銀行利潤無法跟著經濟一起回升。更複雜的是,在中國的經濟復甦開始減弱時,人民銀行已經開始下調利率,中國銀行的盈利能力同時被景氣與政策兩面夾殺。
中國的銀行獲益能力被壓縮
 
中國的銀行不僅是經濟的重要支柱,也是實施政策的重要管道。它們不但是最大的信貸提供者,而且產權都掌握在國家手中,有一部分則為地方政府所有,這表示政府無論要實施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都會把銀行當成首要工具。
接下來如果貸款供應穩定,中國銀行的獲益能力便將取決於以下四點:資產成長、利息淨收益、手續費及佣金以及投資收益。中國為了減輕疫情的衝擊,而放鬆了貨幣政策。即使銀行手中的資產品質可能有疑慮,但只要總量快速成長,就能夠穩住獲益率。而在經濟重新開放之後,中國銀行的資產成長在2023年可能會進一步加速。另一方面,由於經濟復甦不如預期,貨幣政策收緊的空間有限,而且美國聯準會的鷹派決議又進一步壓縮空間。總之,中國銀行除了潛在成長率受困以外,如今應該也已經陷入結構性的淨利差下降以及資產回報率降低。
首先,打從2021年以來,銀行的資產成長率就一直在利率下降的環境中不斷壓縮。自從人民銀行去年將5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下調30個基點以來,房貸利率就暴跌,而且因為去年5月份的經濟數據非常糟糕,人民銀行剛剛又再下修10個基點。而銀行自己也以較小的幅度,降低了企業貸款利率。另一方面,雖然今年第一季的票據利率,因金融機構為避免信貸需求透支而主動調升,但調升時間可能不會維持太久,而銀行的融資成本,則幾乎沒有變化。如此一來,存款利率不漲,貸款利率降低,淨利差當然縮水。
中國銀行為了因應這種困境,多年來一直試圖擴展利息以外的財源,但效果不佳。因為過去幾年,銀行越來越難從手續費以外的方式獲得利潤。
消費者信心受損而趨保守
近年中國的家庭與企業趨向保守,存款成長超過貸款,而且許多都是利率高的定存。在2017年至2019年間,由於影子銀行的活動重新納入計算,中國銀行界的存放比率持續上升。但在COVID-19疫情爆發後,各種相關的外出與經濟限制,以及更嚴格的房地產監理,至少都已經使中國消費者信心暫時受損,於是存款成長暴增。過去12個月的定存成長迅速,大部分都來自家庭,家庭失去消費和投資的動力,只好把錢拿去定存。這也能夠解釋人民銀行為何在幾天前再次調降利率。
 
另一方面,跨境人民幣交易的增加,使得結算與清算費用成為銀行業唯一增加的財源,但這些收入的增加,並不足以抵消其他財源的縮減。而且由於監理條件改變,加上消費和投資情緒疲軟,金融卡業務、投資理財業務、影子銀行業務全都大幅下降。幸好投資收入可以讓銀行勉強平衡,畢竟銀行是地方政府債券的最大買家。
總之,中國的投資情緒依然沒有回到過去榮景,這對貸款需求不是好消息,甚至對理財商品也不是,而且金融監理環境的改變,使得保本型理財商品比過去更難銷售。至於金融卡的收入縮減,顯然則是因為收入成長停滯,加上工作開始沒有保障,消費者更不願意用錢。理財諮詢費的減少,則可能與金融服務需求普遍下降,以及更嚴格的金融監理有關,中國許多監理改革,都是為了防止銀行用天價的諮詢費為名目,給予企業各種不當利益,例如提供額外信貸。
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
https://taiwanbanker.tabf.org.tw/index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台灣銀行家】中國的銀行不僅是經濟的重要支柱,也是實施政策的重要管道。它們不但是最大的信貸提供者,而且產權都掌握在國家手中,有一部分則為地方政府所有,這表示政府無論要實施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都會把銀行當成首要工具。
中國銀行的盈利能力同時取決於經濟環境和政府決策,而且後者又比前者更重要,因為政府往往會在經濟逆境中採取順循環政策,進一步降低銀行的利率。但到了經濟表現良好時,政府卻會採取反循環政策,使銀行的利潤無法回升。因此中國在前幾年的經濟頹勢中,銀行平均利率成長幅度雖然不大,卻依然優於人們的想像。反倒是如今的反景氣循環政策,使得銀行利潤無法跟著經濟一起回升。更複雜的是,在中國的經濟復甦開始減弱時,人民銀行已經開始下調利率,中國銀行的盈利能力同時被景氣與政策兩面夾殺。
中國的銀行獲益能力被壓縮
中國的銀行不僅是經濟的重要支柱,也是實施政策的重要管道。它們不但是最大的信貸提供者,而且產權都掌握在國家手中,有一部分則為地方政府所有,這表示政府無論要實施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都會把銀行當成首要工具。
接下來如果貸款供應穩定,中國銀行的獲益能力便將取決於以下四點:資產成長、利息淨收益、手續費及佣金以及投資收益。中國為了減輕疫情的衝擊,而放鬆了貨幣政策。即使銀行手中的資產品質可能有疑慮,但只要總量快速成長,就能夠穩住獲益率。而在經濟重新開放之後,中國銀行的資產成長在2023年可能會進一步加速。另一方面,由於經濟復甦不如預期,貨幣政策收緊的空間有限,而且美國聯準會的鷹派決議又進一步壓縮空間。總之,中國銀行除了潛在成長率受困以外,如今應該也已經陷入結構性的淨利差下降以及資產回報率降低。
首先,打從2021年以來,銀行的資產成長率就一直在利率下降的環境中不斷壓縮。自從人民銀行去年將5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下調30個基點以來,房貸利率就暴跌,而且因為去年5月份的經濟數據非常糟糕,人民銀行剛剛又再下修10個基點。而銀行自己也以較小的幅度,降低了企業貸款利率。另一方面,雖然今年第一季的票據利率,因金融機構為避免信貸需求透支而主動調升,但調升時間可能不會維持太久,而銀行的融資成本,則幾乎沒有變化。如此一來,存款利率不漲,貸款利率降低,淨利差當然縮水。
中國銀行為了因應這種困境,多年來一直試圖擴展利息以外的財源,但效果不佳。因為過去幾年,銀行越來越難從手續費以外的方式獲得利潤。
消費者信心受損而趨保守
近年中國的家庭與企業趨向保守,存款成長超過貸款,而且許多都是利率高的定存。在2017年至2019年間,由於影子銀行的活動重新納入計算,中國銀行界的存放比率持續上升。但在COVID-19疫情爆發後,各種相關的外出與經濟限制,以及更嚴格的房地產監理,至少都已經使中國消費者信心暫時受損,於是存款成長暴增。過去12個月的定存成長迅速,大部分都來自家庭,家庭失去消費和投資的動力,只好把錢拿去定存。這也能夠解釋人民銀行為何在幾天前再次調降利率。
另一方面,跨境人民幣交易的增加,使得結算與清算費用成為銀行業唯一增加的財源,但這些收入的增加,並不足以抵消其他財源的縮減。而且由於監理條件改變,加上消費和投資情緒疲軟,金融卡業務、投資理財業務、影子銀行業務全都大幅下降。幸好投資收入可以讓銀行勉強平衡,畢竟銀行是地方政府債券的最大買家。
總之,中國的投資情緒依然沒有回到過去榮景,這對貸款需求不是好消息,甚至對理財商品也不是,而且金融監理環境的改變,使得保本型理財商品比過去更難銷售。至於金融卡的收入縮減,顯然則是因為收入成長停滯,加上工作開始沒有保障,消費者更不願意用錢。理財諮詢費的減少,則可能與金融服務需求普遍下降,以及更嚴格的金融監理有關,中國許多監理改革,都是為了防止銀行用天價的諮詢費為名目,給予企業各種不當利益,例如提供額外信貸。
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
https://taiwanbanker.tabf.org.tw/index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更新時間:2023/07/18 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