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到受不了...疏忽「這件事」恐中暑... 中醫師:有致死風險!

記者 蔣志偉 / 攝影 陳儒桓 報導

2023/07/04 23:00

台灣夏天特色就是溫度高 濕氣重,這樣的悶熱感,其實也會造成體感溫度升高,比較會對人體,造成熱壓力,體內過多的熱量,若無法馬上排除,很容易發生熱傷害,出現症狀像是體溫高頭痛頭暈、噁心想吐 全身無力等,狀況嚴重者可能會意識不清,有很高機率是中暑。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我們在夏天時候因為氣溫很高,戶外工作者,那或者有些在戶外操練阿兵哥們,因為散熱不良而引起體溫升高,這個時候就是我們所謂的就是熱中暑,這個要趕快送醫院,另外一種最常見的中暑叫做中陰暑,原因就是說我們的體溫,調節不良 像很多上班族 ,在上班時候在冷氣房裡面,溫度比較低 但到了中午要吃飯,買個便當或外面吃個飯回來,又開始在寒冷環境裡面,因為體溫的調節能力差,所以溫差調節不良 而引起的頭痛。」

 

 
夏至時節一定要隨時隨地補充水分,飲食清淡,更要避免過度勞累。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 陳潮宗進一步指出,日常生活中能夠有一些像消暑飲料,像山楂啦 或者像藿香啦,這些薄荷這些當做茶飲,平常才有消暑的作用,它的效果會比較好。

中國附醫中醫部主治醫師歐世宸:「古時候叫做陰暑什麼意思呢,它不是真的中暑 叫冷熱不合,也就是說 我現在外面40度 38度 39度高溫,外面很熱 我流了一身大汗,可是我進到室內時候,它反而是什麼27度 26度的冷氣房,哇,這個十幾二十度的溫差,它會造成我們人體在調節體溫上,流汗的一個障礙啦,所以這時候你也會覺得,為什麼一下頭悶悶、重重的不舒服,昏昏的 想睡覺,那這個中藥我們開立的處方就會跟我們剛剛講的陽暑,是完全不一樣的喔。」

若要擺脫夏季炎熱,造成體內濕氣重的問題,中醫師認為,調整飲食、減少喝冰涼甜飲,控制冷氣溫度,洗完頭後馬上吹頭髮,下半身肌肉訓練運動,也能除濕氣。
 


長庚醫療體系中醫醫療發展召集人黃澤宏:「其實中醫對於中暑是有一個非常特別的見解,第一個大家都知道,這個暑是特有的,第一個就是濕氣很重,我們所以中醫對去濕有很大的效果,第二個就是熱,所以大家都覺得濕熱,其實就是悶悶熱熱。那所以中醫不只清熱。還要去濕,這樣才能真正解決這個暑熱的狀況,為什麼呢?我講一個例子,大家就可以了解很多人因為要清熱,所以吃冰品飲料,可是冰品飲料吃的瞬間覺得舒服,可是反而助長了濕氣。所以濕氣不足,你反而就人更沉重,更悶悶的,熱又不容易散。所以中醫就會很多這種。利濕的然後比如說茯苓 蓮子或是薏仁綠豆,這種就是食療的方法。」


中暑分為陽暑與陰暑,由不同原因造成,因此改善方法也不同。因此關於中暑這個問題,中國附醫中醫部主治醫師 歐世宸認為要先跟大家釐清,就是在中醫傳統有所謂陽暑跟陰暑,那什麼叫陽暑跟陰暑呢,它意思就是分兩種 我們先想像說,你今天工作場所是在一個炎熱,高熱會一直流汗 大汗的地方,什麼樣的人呢,比如說在外面跑外送啦,或者是你是一些藍領階級 ,在工作 在工廠沒有冷氣房的,這種人他就會大量喪失體液,這類病人就相當適合,就是他要補充水分,尤其是水份要補充的相當夠,他有點要像當兵有沒有,時間一到補充水分300CC就要拿起來喝,一定要做這件事情,時間到就要補充,不然這一類的人 他很容易缺乏水分之後,他就會頭昏昏的,人精神不濟。

不少民眾夏天非常喜愛,從事戶外活動,必需做好防曬 多補充水分,最好選擇清晨或傍晚較涼爽時來進行。 黃澤宏中醫師進一步指出中醫其實有一個重要的清熱穴道,就是手上這個叫曲池穴,那曲池穴可以搭配虎口這個叫合谷穴,所以曲池 合谷 加大椎,就可以很容易把身體的這個熱,把它宣散掉,那去濕呢,最重要就是中醫說要健脾利濕,也就是說要透過腸胃,把這個代謝消化吸收,調整好就可以把濕氣排出,那最常見的大家都知道腳上有一個穴道叫足三里,足三里就是在這個髕谷。這個叫膝眼,下面3吋就一個手掌的長度,這個叫足三里,然後脾經有個穴道,這個叫三陰交,這個大家一般民眾 大家都知道,就是腳的內踝上面四根手指頭,就三寸的地方,這個叫三陰交。所以這個就脾胃就可以幫助健脾利濕。


因此中醫師提醒,大熱天如果排汗系統出了問題,體溫飆高40℃以上,會昏倒中暑,一旦中暑,患者的體內對電解質、溫度代謝出現異常,若沒有妥善處置,嚴重者致命風險高。

◤Blueseeds永續生活◢

👉天然護膚市場升溫!無添加敏肌也可用

👉精油保養最低49折再享1111折111

👉0水保養・以油養膚,精油保養快跟上


更新時間:2023/07/04 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