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桃園楊梅,有一名43歲陳姓男子因為長期獨自照顧中風臥床的65歲老母,不堪壓力之下,用枕頭悶死媽媽;上個月台南也有一名久病纏身的婦女,由於長期照顧精神障礙的女兒,導致身心俱疲、拿菜刀砍殺行兇。現在的中壯年和年輕世代都必須扛起上一代的照護負擔,導致愈來愈多人不敢婚、不敢生,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未來這些世代衰老後又有誰能照顧呢?
社區關懷據點長輩:「你兄我弟相招來,相招來弄獅。」
跟著音樂節奏開心又唱又跳,縱使天氣濕冷,這群7、80歲的阿嬤照樣風雨無阻來報到。
社區關懷據點志工vs.長輩:「恩恩愛愛,地久天長。」
跟著老師一邊唸歌詞一邊學認字,現在疫情趨緩,長輩又能安心外出,維持人際交流、每天活動筋骨,才是健康不二法門。
社區關懷據點長輩王黃玉樵:「唱歌啊,運動啊,學寫字啊,這邊不管哪一個老師都是很棒。」
玉樵阿嬤口中的好老師是負責教唱的鳳梨姐,78歲的她,在長照社區關懷據點擔任志工超過11年,雖然膝下子女都已成家立業,到了含飴弄孫的年紀,但鳳梨姐選擇租屋獨居,努力讓自己活得快樂,不造成兒女負擔。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志工鳳梨姐:「我的想法也是不要造成孩子們的困擾,他們成家,有自己的家,孩子的家是孩子的家,那我自己把自己顧好,他們也放心。」
如何健康老化是現代社會重要課題,因為國發會推估,2025年的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將超過20%,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預計2065年,台灣15到64歲工作年齡人口恐怕只剩862萬,足足比2018年砍半,扶養比更來到101.4%,代表每100位青壯年人口,必須扶養101.4名幼童及老人,比2018年的37.9人大幅增加。在普遍低薪、負擔又重的情況下,也難怪年輕人不敢結婚、不敢生。
時事評論員周偉航:「接下來將會有一整個世代,也就是說現在可能40到50歲的人,他們在10年後,他們可能就必須面臨是否要再工作,還有照顧家人上面做一個取決,這不但會影響到他們個人的這個家庭生計,也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整體生產力,也就是說實際投入工作的人愈來愈少。」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我們的家戶人口結構改變,裡面大概未來我們的老後,大概是獨居長輩跟老老照顧的長輩,這樣的型態居多,可是我們的公共建設,我們的長照公共化還沒有跟上這個速度。」
長照資源遠遠跟不上需求,中壯年和年輕世代陸續都得面臨是否該放棄工作、照顧父母的痛苦抉擇,然而隨著少子化嚴峻,未來照護人力更缺乏,40年後的我們又有誰能看顧呢?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我們面對的下一代,是一群個人主義抬頭的一代,所以到我們這一代,我們常常就在彼此在開玩笑說,我們是這個孝順的最後一代,跟被棄養的第一代,所以整個台灣社會其實面對很大的,人口結構的變化。」
時事評論員周偉航:「很多人都期盼政府能夠多為此做一些事情,不過因為政府其實可以利用的政策工具並沒有那麼多,所以大家在心態上的轉變也非常重要,也就是說我的老年可能不能依靠其他的人,我可能要自己去安排自己的老年,餘命的生涯應該去做些什麼,以及我是不是在臨終照顧上面,我可能要做一些決斷,比如說放棄急救。」
台灣人口結構改變,上演惡性循環,說高齡少子是國安問題,絕非危言聳聽。
◤2024年末運勢解析◢
更新時間:2022/02/23 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