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圖/TVBS資料畫面
俗稱「傻瓜電擊器」的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可能是心臟驟停患者的救星。但急救專家說,當事件發生時,台灣AED使用率可能不到5%,許多人連就近的AED放哪都不清楚。
藝人高以翔在中國錄製真人實境秀節目「追我吧」時突然暈倒,現場有心肺復甦術(CPR)急救,但送醫搶救仍無效。根據報導指出,死因為心因性猝死。有報導指出,中國網友發現,在高以翔昏倒事發地300公尺外的寧波國際金融中心就有AED,質疑搶救過程有疏失。台灣也有醫師關注職業環境的急救安全問題。
面對心臟驟停的病人,CPR和AED是2種同等重要的救命術。前者透過「胸外按壓」的關鍵動作,讓病人恢復呼吸及血液循環;AED則是一台能自動偵測傷病患心律並施以電擊讓心臟恢復正常運作的儀器。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林皓陽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根據統計,每年台灣約有2萬多人是到院前心跳停止,約僅1成還有機會被救回來。但是,依據美國及歐洲的報告,如果在路倒當下,及時使用CPR並根據建議使用AED電擊,存活率可望上升到5成以上。
衛生福利部從民國102年積極推動公共場所廣設AED,至今全台有登錄的機器已超過萬台,但法令僅規範8類公共場所強制安裝,對於私人住宅社區、職場未有強制,但心臟驟停並不會挑場所,當倒下時,身旁有沒有救命的人和機器,成保命的關鍵。
林皓陽說,當有人心臟停止,救護車抵達現場平均約要至少4到5分鐘,這段空白的黃金時間,就很需要身邊的人和AED介入。但調查發現,在職場中,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最近的AED位置,就算要幫忙也無能為力。
衛福部曾宣稱,台灣AED的佈建超越許多先進國家;但在此「傲人」成績背後,還有「使用率低」、「民眾受訓意願低」、「就算曾受訓也未必有意願幫忙」等困境。
林皓陽說,在公共場所,AED的啟用率愈高愈好,但台灣啟用明顯低於日本、丹麥等國家,使用率不到5%。原因包含附近可能沒有AED、民眾找不到、或找到了無法取得、或根本不願意使用,AED無用武之地。
過去有研究分析民眾不願「出手」相救的原因,結果發現,自覺技術不熟練或不會操作機器、害怕法律上的問題和擔心知識不足而傷害被救者都是顧慮。
林皓陽說,雖然緊急醫療救護法援引國外「善良撒瑪利亞人法」精神,訂定救人不受罰的條款,但社會氛圍不改,民眾還是會有很多疑慮。此外,民眾對心臟疾病威脅沒有危機意識且沒有認知到「任何人都有可能隨時路倒」,對接受急救相關訓練的意願也相對較低。
台灣公眾除顫發展協會理事長徐震宇受訪時則表示,台灣AED的使用率有持續提高中,AED使用率偏低是全球皆然的問題,影響的因素包括全民急救教育的普及率、文化及個人價值觀上的差異。
徐震宇說,在一項針對亞洲地區7個國家猝死存活率的研究指出,旁觀者CPR的比例遠高於AED的使用率,這點出2個重點,一是有沒有AED、二是會不會使用AED。前者是設置分布率的問題,需要靠廣泛設置來解決;後者則是公眾急救教育的問題,需要靠更多的CPR和AED急救推廣教育來達成。
過去的媒體報導也屢見職場過勞、心臟病驟發的不幸案件,今年4月,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也修正過勞預防指引,建議企業可依其規模與需求,設置AED,提供必要時使用,降低勞工到院前死亡率。
林皓陽說,從職場下手是翻轉社會氛圍的好切點,一般人要對陌生人伸出援手可能比較困難,但如果是親人、同事,應該相對容易。
徐震宇也表示,民眾每天在職場至少8小時,占了一天的1/3時間,但職場目前不是裝設AED的強制範圍,如果在職場倒下,還要到鄰近的公共場所找尋「生機」。希望職場能更重視相關急救議題,其他如集合住宅等人群聚集之處也應都納入AED裝設範圍。
台灣現在針對高中生都要求要完成CPR、AED的受訓,林皓陽建議,成年人應主動報名相關課程,學會急救技能,且應注意生活環境中的AED所在位置,「尤其要快確認你身邊的人會不會急救」,才能關鍵時刻救命。
有研究也發現,約8成受訪者只願意花1小時參加免費的急救訓練。徐震宇表示,目前CPR和AED的訓練課程時間為90分鐘,未來也許可縮短教育時間,且利用多媒體教學,在確保效益的同時提供民眾更高的可近性、增加學習誘因。(中央社)
TVBS新聞YouTube頻道改版囉! 快點我按讚訂閱
◤Blueseeds永續生活◢
更新時間:2019/12/01 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