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稻不插秧」 旱田春耕戰勝缺水困境

記者 游皓婷 / 攝影 徐國衡 報導

2019/10/15 21:22

極端氣候衝擊台灣農業,新竹新豐鄉的稻農面對春雨減少、又得跟竹科搶水用的雙重危機下,決定拿出行動力,顛覆百年農法,勇敢挑戰「乾式種稻」,捨棄傳統「大量蓄水」育苗、插秧的方法,將「稻米的種子」直接落在田區,加上農業專家與「災防科技中心」的協助,順利克服缺水危機,歡喜豐收。

 

TVBS資深記者游皓婷:「當缺水變成常態,農民就必須想辦法對抗極端天氣,這台農耕機叫做直播機,它是新竹新豐鄉農民的新法寶,九個月前他們把儲存盒裡的黑豆換成水稻,也就是直接讓水稻的種子,下到土面下大約0.2公分的位置,這場旱田直播的實驗最後成功了,第一次收成的稻穀重量超過8千台斤。」

新竹新豐農民劉展維:「它穀粒比較圓、比較飽滿。」

眼前的收成是穩住信念的保證,「直接播種」收成的穀粒,外觀、香度、口感,追得上慣行插秧農法的品質,劉展維拿代耕的田,陪兒子做旱田種稻實驗,從懷疑到相信。
 

新竹新豐農民劉展維:「福壽螺不會吃秧苗,它(稻苗)從泥土長出來還沒有(給)水,到清明節才放水,(稻株)高度已經這麼高,福壽螺不會吃非常好,防治福壽螺的藥(苦茶粕)很貴ㄟ。」

「直接播種」省下防治蟲害的錢,不淹田不插秧,讓水稻自己找水喝,北部春耕在2月開始,旱田種稻提早到12月作業,當初落種2個星期,從土裡冒出來像草的秧苗,展現適應環境的強大生命力,不怕冷更耐風吹。

新竹新豐農民劉展維:「沒有曬它(稻株)不會撐開來,它就像這樣挺挺的,曬開把它撐開來讓它斷根,斷根重新鎖進(土壤)去,生命力成長趕快長起來。」

根紮得深,抗寒能力強,最迫切的要找出「缺水對策」,北部春耕一期稻作供水不穩,因為竹科用水優先,民生用水優先,農家總是被迫休耕。


TVBS資深記者游皓婷:「新竹地區90年來的春季降雨天數大減15天,當地農民等不到春雨,他們想了一個辦法『旱田種稻』,這台氣象儀器就是可以幫助農民,監測土壤溫度以及含水量。」

新竹新豐地理位置特殊,「風頭水尾」,受東北季風影響,又在石門水庫灌區的最尾端,等不到春雨只能把水田變旱田,盼望不再跟竹科搶水。

新竹新豐農二代劉政祐:「在之前我們已經做了三次,從小面積慢慢放大去做測試,我知道它(乾式種稻)一些特性習性,在田區的時候會怎樣的表現,我怎麼樣去給予水,它只要長起來以後,正常跟水稻的管理是一模一樣,只是(差在)發芽的溫度而已。」
 


種田滑手機觀察雨量紀錄,劉政祐挑戰旱田種水稻,有災防中心設計的,農作物災害通報app協助栽培管理,「卡關」的時候有專家可以問。

農委會姚銘輝博士vs.農民劉政祐:「耐水性我們已經突破水稻了,我們可以找到,可是反過來玉米是那個時間點(播種),其實還有很多產品,氣象局提供很多產品,譬如說45天長期溫度的資料,那你會去規劃說我什麼時間播種,會是一個最好的時機,可能東北季風要來的時候,我如果投施氮肥葉子變得很柔弱,東北季風一下來葉子可能全部破掉,我就會去選擇氮肥跟鉀肥的比例,之間要怎麼去調控,把它的葉子做的比較小一點,比較有彈性一點。」

田裡換上另一個實驗,追求更精細的田間誤差控制,不能只靠經驗去猜,氣候變遷速度加快,原先以為「可能乾旱」轉作玉米,結果來了一個颱風水淹玉米田。

畜試所施意敏博士vs.農民劉政祐:「有淹很久嗎,(淹、下的雨下很短時間可是排水,它泥土都是抓住水,最少(淹水)四五天,你們因為原來是水田,所以你們水旱田要輪作,水田本來就比較困難,採收前不要加太多氮肥,會有硝酸鹽中毒的問題,所以肥料管理要稍微注意,水稻專家,很歡迎來種我們畜牧用的青割玉米,種給我們的牛吃。)」

追求品質穩定,劉政祐忍痛做了一個決定。
 


新竹新豐農二代劉政祐:「我等土壤比較乾才能翻(重種),因為現在土壤太濕,我們翻了也是沒辦法播種,因為是颱風帶來雨水這麼豐沛,導致(玉米)發芽率都不好,我們可看到田區你看雜草生長比較好。」

設下停損點再種一次玉米,替明年做準備。

新竹新豐農二代劉政祐:「如果今天我是有作雜糧,我的草的密度草相是下降,明年作一期(稻作)的時候,不管是插秧還是做直播水稻,我的草相對的草的族群是下降的。」

災防中心氣候變遷組組長陳永明:「如果未來新竹縣的種植面積,只要十分之一採用旱田直播,所省下的水大概有525萬噸,可提供新竹科學園區1個月的用水,我想這樣對整個用水緩解量非常大,農民也不用犧牲他生產的部分。」

政府用水得到解決,農民的生產也能夠保住,要創造雙贏實驗還得持續兩三年,蒐集更完整的科學數據衝擊分析,陪農民迎戰不斷升高的缺水危機。


災防中心氣候變遷組組長陳永明:「除了降雨的趨勢減少之外,工業用水是增加的,民生用水是增加,這因素必須要同時考量水資源系統,一個受氣象條件一個用水的部分,供需之間會產生越來越不平衡。」

乾式種稻每公頃的成本,比慣行插秧省下11400元,前65天省水89%,平均每公頃省水9785公噸,產量只比插秧田少711公斤,換個方法種稻,已經有農民勇敢踏進韌性農業,克服缺水危機。

災防中心氣候變遷組組長陳永明:「台南地區達到10度以下,可能對漁業養殖產生影響,顏色就會變會提出預警。」

災防中心氣候變遷組組長陳永明:「不同縣市的重要作物,它影響的溫度它產區的位置等等,我們都可以透過系統完整掌握,溪湖鄉種葡萄園的部分,讓農民第一時間掌握。」

災防科技中心監測氣候變遷,同時替農漁業做災害預警,將過去台灣六七十年,各部會統計的災害氣候資料,做成大數據平台,要當農漁民的強力後盾。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陳宏宇:「我們很慶幸在前幾天,有跟農委會農試所簽下雙方合作備忘錄,針對每一種不同農產品,提出不同農產品在大自然環境之下,它適應條件的生存方式,他們(農民)提出了改進方式,我們再用科學現場的證明,來好好增進他們(農民)的信心。」

災防中心農委會與農民密切合作,希望證實即使面臨停灌,乾旱,高溫,多雨,有機會找到調適作物抵抗逆境的能力,帶著信心,繼續向前。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Blueseeds永續生活◢

👉天然護膚市場升溫!無添加敏肌也可用

👉精油保養最低49折再享1111折111

👉0水保養・以油養膚,精油保養快跟上


更新時間:2019/10/15 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