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與大腸瘜肉息息相關。(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根據衛福部最新癌症登記資料,台灣平均約32分22秒就有一人罹患大腸癌,發生率逐年上升。日前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總院長鄭乃源指出,大腸癌與瘜肉有密切關聯,超過9成的大腸癌是從瘜肉演變而來。同時,專家建議30歲就可進行大腸鏡檢查,民眾更可從生活「4習慣」開始著手改變。
鄭乃源分享了兩個臨床案例,30歲的葉小姐無腸癌家族史,平時飲食和生活習慣良好,無其他不適症狀,因解便黏糊經家人安排健檢,檢查出腸道有多顆息肉,且在直腸處發現一顆4cm的腺瘤型息肉,最終確診為大腸癌一期。
更多新聞:陪媽媽健檢!30歲女上班族罹大腸癌 醫揪1型態息肉易癌化
另外,38歲的科技新貴黃先生,本身體重過重且平時有飲酒習慣。近半年積極運動健身,體重減輕8公斤,原以為是瘦身有成,卻輕忽排便習慣早有改變,及自認為是痔瘡而導致的血便等徵兆。健檢檢查後,發現有多顆腺瘤型息肉及一顆10公分大腫瘤,確診為大腸癌第三期。
鄭乃源說明,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統計103年至112年間接受大腸內視鏡受檢者,發現平均每10人中就有7人有瘜肉。而瘜肉可分為三類別,包括:增生型、發炎型及腺瘤型,有些增生型、發炎型及腺瘤型外型與周遭黏膜相似,並不容易判別,因此被稱作年輕人大腸癌的「隱形殺手」。
更多新聞:肺癌成台灣癌王!第3代標靶藥10月「健保擴大給付」 4千患者受惠
至於何時該進行大腸鏡檢查?事實上,30歲後就可進行第一次篩檢,有助及早發現瘜肉或大腸內腫瘤。他強調,攝取過多加工肉類、蔬果吃不夠、久坐不動、肥胖、抽菸和過量飲酒,都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聯安營養師徐景宜也建議,民眾可透過生活習慣著手改善。每天應攝取至少2至3千c.c的水,多吃原型食物、以雞肉或魚肉取代紅肉、主食可優先選擇全榖雜糧,避免超級加工食品。此外,也應保持規律運動的習慣,每週五天、每天30分鐘、心跳達110下以上的有氧運動。同時她建議,可補充益生菌,改善腸道菌群平衡並提升腸道的免疫功能。建議民眾30歲起就可以安排完整的「大腸鏡檢查」,依檢查的結果,安排每2至3年進行定期的檢測。
另國民健康署有效運用菸品健康福利捐,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民眾可持健保卡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檢查,檢查服務資訊請洽當地衛生局(所)、健康服務中心。
此外,也需特別注意,若民眾出現以下症狀,務必盡速就醫,包括:大便中有血、大便中有黏液、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等症狀,如腫瘤較大則可觸摸到腫塊。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更新時間:2024/09/03 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