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堵新冠疫情入境,要不要進行全面篩檢,在全球跟台灣都是辯論焦點,讓我們借鏡最近大膽實施全面入境篩檢的德國。八月第一個星期實施後,篩檢數量暴增近兩倍,達到每周90萬人次,結果實驗室負荷超載,篩檢系統崩潰,不到一個月宣布停止普篩。在美國也有類似情形,篩檢數量疑似因此減少,也有另一說質疑,是川普為了減少感染數,施壓疾病管制局CDC改變方針,即使近距離接觸過確診者,只要沒有症狀出現就不用篩檢;在入境隔離上,也不再要求全面隔離14天,引發排山倒海批評。
美國疾病管制局CDC,防疫方針更新版,引發爭議,原本所有入境旅客需要自我隔離14天,甚至國內旅行只要到過新冠疫情高風險區都建議隔離,但政策現在卻來個大轉彎,入境不再需要全面隔離,而是按各地區自己的規定,令人混淆。
美國眾議院議長 裴洛西:「(美國)疾管局剛剛發布的方針,簡直恐怖和危險。」
篩檢、追蹤、隔離似乎不再是準則,就在宣布入境隔離政策改變的同一周,美國疾管局篩檢更新指引,曾與確診者密切接觸(距離六英尺以內)、超過15分鐘的人,現在只要沒有出現任何症狀,可以不用接受檢測,除非是高危險群或醫療人員、或公衛官員建議採檢。
CNN醫學分析師 Leana Wen醫師:「這些人才更應該被篩檢,我認為疾管局應該給出更好的解釋,這些半夜做出的決策沒有任何解釋,只是讓人更加混淆。」
這一切讓人摸不著頭緒的新規定,引發排山倒海批評,當中一位聯邦衛生官員向透露,決策並非直接來自CDC而是來自更高層,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CNN醫學分析師 Celine Gounder醫師:「我覺得這更像是,政權有企圖的作法,為了減少真實感染情況和確診人數。」
過去一個月,美國篩檢數量平均每天減少17%,使美國確診數字快速減緩,當中20州情況穩定,超過20州平均確診人數下降,許多專家質疑這是川普政權,為了粉飾新冠疫情而做出干預。
埃默里大學醫學系執行副院長 Carlos del Rio:「我們希望透過減少傳染使確診下降,而不是透過減少篩檢數量。」
美國眾議院議長 裴洛西:「科學家一次又一次告訴我們,在過去一個月當中,我們必須篩檢更多人,一天需要篩3百萬人,但當局卻拒絕這項提議,總統居然說篩檢是什麼,是被高估了。」
除了政治陰謀論,也有專家認為美國之所以減少篩檢,是因為實驗室系統,已經無法負荷更多檢測數。
白宮防疫小組:「增加篩檢、接受篩檢、在篩檢上頭。」
站在防疫角度來看篩檢就是第一道把關,德國也是這麼想的,在八月第一個星期,實施大規模入境篩檢,包括機場、火車站、公路邊境的每周篩檢量上衝90萬次,使醫療檢測系統大崩潰。
德國衛生部長 Jens Spahn:「每周(新冠)篩檢量,從原本的40萬到50萬次增加兩倍,自從進行普篩數周後,光上周篩檢量已超過90萬次。」
實施不到一個月的全面入境篩檢,因此遭到取消,實驗室能力達到飽和,從一開始許多衛生專家就批評這是浪費醫療資源,事實證明有些入境旅客在機場明明測出是陰性,幾天後卻轉為陽性,使得全面篩檢似乎做了許多白工,今後將把資源留給已經有症狀或是接觸病毒的高危險群。
德國醫學診斷研究所 BIOSCIENTIA 經理 OLIVER HARZER:「過去我們將測試量,留下約15到20%的餘地,以便對當地疫情做出迅速反應,隨著許多旅行返國者和我們收到許多樣本,幾乎已經達到極限,德國其他實驗室都是一樣的情況。」
然而目前德國40%新確診依舊來自海外入境,面臨夏季大批返國旅客,停止全面篩檢承擔一定的風險;目前德國當局,依舊維持從高風險區返國必須接受14天隔離的政策,最新對法國包括蔚藍海岸及巴黎在內的地區,提高旅遊警示,從這些地區回國的遊客,必須在抵達後接受病毒檢查,並在等待期間進行隔離。
德國聯邦衛生部 科赫研究所負責人 OSAMAH HAMOUDA:「現在我們確診數量在增加,與2月和3月的情況不同,受影響的大多數是年輕人,很多人說他們是在旅行時可能被感染了。」
篩檢能力不足,疫苗依舊沒有問世,讓各國旅遊和展會繼續受創,歐洲一年一度最大規模的遊戲展,成為新冠疫情下的最新犧牲者。
德國遊戲產業協會總幹事 法克:「在早期我們就很清楚,不能像往年一樣簡單舉辦,吸引370萬名訪客的科隆遊戲展,對我們來說當然從一開始,工作人員的健康就是重中之重。」
德國「科隆遊戲展」史上頭一遭改為以線上直播為主,廠商在空蕩蕩的現場與粉絲隔空互動,雖然不算取消,但與過去吸引370萬人次造訪比起來,顯得十分冷清,出租場地的德國科隆國際展覽公司執行長表示,包括科隆遊戲展在內,今年因為取消展會損失約在一億美元左右,連帶周遭飯店和餐飲等行業,20億歐元的收益也幾乎是打了水漂。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更新時間:2020/09/02 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