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冠疫情,中國大陸施行清零政策。(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撰文:Matthew Fulco傅長壽(台灣金融研訓院外籍特聘研究員;譯者為廖珮杏)
【台灣銀行家】政治化的防疫政策正在傷害中國經濟,外商可能被迫轉移。中國共產黨在1970年代末「改革開放」之後,就一直以政治官僚的強大能力聞名世界。雖然中共排斥政治轉型,但一直善於管理經濟,已經成功將中國從貧窮的落後國家變成世界工廠,如今更是最重要的消費市場之一。
 
其中關鍵,就是防止共產黨過度插手經濟,藉此防止像之前的毛澤東時代那樣,因為意識型態的影響而不斷動盪。但不幸的是,中共在2012年又推舉了一位意識型態擁護者上台。雖然習近平比毛澤東務實很多,但還是和毛一樣熱衷於政治鬥爭。
習近平目前為止最危險的政治鬥爭,就是COVID-19清零政策。他希望在今年秋天的全國黨代表大會上,成為史上第一位連任2次的領導人,而清零政策就是他的大賭博。他認為清零比西方國家,尤其是比美國的防疫政策更優秀,因為美國的死亡病例比中國多出許多。在SARS-CoV-2病毒株一開始的傳染力較低時,清零政策確實有科學基礎,也似乎確實有效;但現在的Omicron病毒株傳染力實在太強,註定不會成功,所以已經淪為了政治賭局。如果習近平賭輸,無論他今年秋天能不能連任成功,權力都會受到影響。
 
難怪他會在5月5號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再次重申上海的清零政策可以擺脫COVID-19。「我們打贏了武漢保衛戰,也一定能夠打贏大上海保衛戰。」應該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毫不動搖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堅決與一切歪曲、懷疑、否定中國防疫方針政策的言行做鬥爭。」
但清零政策註定會嚴重傷害經濟,上海在60天的嚴格封鎖之後,4月份工業生產指數比去年低了60%,零售額也幾乎少了50%。以美元計算,4月份的出口額只比去年增加3.9%,大幅低於3月份的14.7%,是2020年6月以來的最低值。在此同時,上海4月份的失業率也達到6.1%,是2020年2月以來的最高點。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副教授徐建國,在今年5月的線上研討會中表示,今年COVID-19已經影響了上海、蘇州、深圳、東莞、北京等總共1.6億的人口,造成了18兆人民幣(2.68兆美元)的經濟衝擊。湖北省這兩年來的疫情總共影響了1,300萬人,衝擊1.7兆人民幣。
清零造成的嚴重損失,讓大部分經濟學家都懷疑中國今年能否達成GDP成長5.5%的目標。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首席亞洲經濟學家Chetan Ahya在5月的研究報告中表示,「如果大都市的封城時間不再延長,中國今年成長率預估為4.2%。」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5月將預期成長率從4.3%調降至3.7%,瑞士銀行則從4.2%調降至3%。北京大學徐建國教授更為悲觀,根據《南華早報》報導,徐建國認為2022年的成長率可能無法超過2.3%,總經濟規模將等同於2020年。
此外,經濟學家也擔心大量的篩檢會進一步排擠中國的經濟成長。摩根大通估計,病毒篩檢的總成本至少高達400至500億人民幣(合59.7至74.6億美元),是年度GDP的0.4至0.5%。野村投信的經濟學家則在5月的研究報告中表示,每兩天就對全城70%的人進行一次PCR,總費用相當於全國財政支出的8.4%,可能會排擠到基礎建設等其他政府支出。
榮景不再?
中國對「清零」所造成的經濟混亂反應正在顯現。首先,它沒有快速放寬外出限制。上海封城持續了約2個月,但經濟顯然在封城之前就已經受到衝擊。中國不僅盡力阻止外國人進入,同時也限制發放護照,並告誡中國人不要出國旅遊。國家移民管理局還在5月表示,由於疫情嚴峻,將「嚴格限制」不必要的海外旅遊。
 
長期被國家主席習近平邊緣化的總理李克強,近來因為出面穩定搖搖欲墜的經濟,而再次受到關注;但目前還看不出他的作法成效多大。5月下旬,李克強和數千名來自地方政府、國營企業和金融公司的代表緊急召開會議,呼籲各方確保降低失業率,讓第二季的經濟維持在「合理區間」。
李克強在最近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33項協助企業的措施,包括額外退稅1,400多億人民幣(210億美元)、提供貨車相關貸款等等;同時要求地方政府在8月底前,把主要用於基礎建設的3.65兆元專項債券發放完畢。
5月底時,金融監理機關也會見了主要金融機構,敦促各機構增加貸款。根據官方媒體的會後報導,監理機關點名多家銀行,根據機關設定的額度各自發放貸款。
雖說這些刺激經濟的措施可能有辦法讓中國經濟在今年下半年復甦,但是持續施行的「清零」政策,並不利於未來的經濟發展。畢竟北京政府的防疫重點並未放在最能提高保護力的疫苗接種,而是建立篩檢、疫調、檢疫所需的基礎設施。北京當局下令要求地方政府要有辦法在24小時內檢測所有市民,大都會地區必須在各個住宅區步行15分鐘的距離內設立篩檢站,之前的臨時篩檢設施,如今也換成了私人醫療企業設立的永久性篩檢站。
由於習近平主席希望防疫自給自足,中國拒絕進口外國疫苗,而是開發國產mRNA疫苗;但國產疫苗何時能推出、效果如何,目前都還是未知數。目前除了北韓以外,全世界其他國家都在學習如何與病毒共存。由於SARS-CoV-2這個病原體難以預測,不斷變異之後的傳染力越來越高。從長遠來看,中國的清零戰略必然會讓中國跟世界越離越遠。
 
之前的美中貿易戰並未嚴重動搖外資對中國的信心,反倒是獨斷獨行的防疫政策,讓許多外國企業重新思考是否要繼續依賴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清零政策對貿易的衝擊,遠超過貿易戰的威力,無論關稅怎麼設定,川普發布多少推文,都沒辦法像清零政策搞得這麼滿目瘡痍。清零政策不僅讓中國的貿易環境變得難以預期,而且效率低落。如果供應鏈中斷這種大問題未來將成為常態,企業就沒有誘因繼續把中國當作製造基地。
《華爾街日報》在今年5月報導,蘋果公司已經向許多上游廠商表示,希望能提高中國以外的地區,例如越南和印度的產能。目前蘋果90%以上的產品都在中國製造,中國龐大的生產基地,的確相當利於生產中國消費者需要的蘋果產品;但世界上其他地區所需的產品是否也要繼續在中國製造,卻是另一個問題。人們以前很愛講,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給出像中國一樣那麼好的生產條件,但這些生產條件其實都來自專制政權,而這個專制政權爭強好勝,而且越來越難以預測。
歐洲企業也開始對中國感到不滿,中國歐盟商會(Europe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4月的一項調查發現,在372名受訪者中,有23%的人正考慮離開中國,比例創下2012年以來的新高,約有78%的受訪者表示,防疫政策已經降低了在中國經商的吸引力。
在國際商界,最直言不諱抨擊中國清零政策的人,就屬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他4月接受瑞士雜誌《市場報》(The Market)採訪表示,外國企業正在考慮把部分投資轉移到其他國家,並且直言,「至少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不再是全球頂尖的採購和製造基地。」
針對中國防疫政策政治化的問題,他表示,「目前,國家主席逼著中國走上了他指定的道路,然後用自己的陳述綁死了整個國家。這變成了一場悲劇:第一個被疫情襲擊的國家,竟然得最後一個走出疫情。」
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
https://taiwanbanker.tabf.org.tw/index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台灣銀行家】政治化的防疫政策正在傷害中國經濟,外商可能被迫轉移。中國共產黨在1970年代末「改革開放」之後,就一直以政治官僚的強大能力聞名世界。雖然中共排斥政治轉型,但一直善於管理經濟,已經成功將中國從貧窮的落後國家變成世界工廠,如今更是最重要的消費市場之一。
其中關鍵,就是防止共產黨過度插手經濟,藉此防止像之前的毛澤東時代那樣,因為意識型態的影響而不斷動盪。但不幸的是,中共在2012年又推舉了一位意識型態擁護者上台。雖然習近平比毛澤東務實很多,但還是和毛一樣熱衷於政治鬥爭。
習近平目前為止最危險的政治鬥爭,就是COVID-19清零政策。他希望在今年秋天的全國黨代表大會上,成為史上第一位連任2次的領導人,而清零政策就是他的大賭博。他認為清零比西方國家,尤其是比美國的防疫政策更優秀,因為美國的死亡病例比中國多出許多。在SARS-CoV-2病毒株一開始的傳染力較低時,清零政策確實有科學基礎,也似乎確實有效;但現在的Omicron病毒株傳染力實在太強,註定不會成功,所以已經淪為了政治賭局。如果習近平賭輸,無論他今年秋天能不能連任成功,權力都會受到影響。
難怪他會在5月5號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再次重申上海的清零政策可以擺脫COVID-19。「我們打贏了武漢保衛戰,也一定能夠打贏大上海保衛戰。」應該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毫不動搖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堅決與一切歪曲、懷疑、否定中國防疫方針政策的言行做鬥爭。」
但清零政策註定會嚴重傷害經濟,上海在60天的嚴格封鎖之後,4月份工業生產指數比去年低了60%,零售額也幾乎少了50%。以美元計算,4月份的出口額只比去年增加3.9%,大幅低於3月份的14.7%,是2020年6月以來的最低值。在此同時,上海4月份的失業率也達到6.1%,是2020年2月以來的最高點。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副教授徐建國,在今年5月的線上研討會中表示,今年COVID-19已經影響了上海、蘇州、深圳、東莞、北京等總共1.6億的人口,造成了18兆人民幣(2.68兆美元)的經濟衝擊。湖北省這兩年來的疫情總共影響了1,300萬人,衝擊1.7兆人民幣。
清零造成的嚴重損失,讓大部分經濟學家都懷疑中國今年能否達成GDP成長5.5%的目標。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首席亞洲經濟學家Chetan Ahya在5月的研究報告中表示,「如果大都市的封城時間不再延長,中國今年成長率預估為4.2%。」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5月將預期成長率從4.3%調降至3.7%,瑞士銀行則從4.2%調降至3%。北京大學徐建國教授更為悲觀,根據《南華早報》報導,徐建國認為2022年的成長率可能無法超過2.3%,總經濟規模將等同於2020年。
此外,經濟學家也擔心大量的篩檢會進一步排擠中國的經濟成長。摩根大通估計,病毒篩檢的總成本至少高達400至500億人民幣(合59.7至74.6億美元),是年度GDP的0.4至0.5%。野村投信的經濟學家則在5月的研究報告中表示,每兩天就對全城70%的人進行一次PCR,總費用相當於全國財政支出的8.4%,可能會排擠到基礎建設等其他政府支出。
榮景不再?
中國對「清零」所造成的經濟混亂反應正在顯現。首先,它沒有快速放寬外出限制。上海封城持續了約2個月,但經濟顯然在封城之前就已經受到衝擊。中國不僅盡力阻止外國人進入,同時也限制發放護照,並告誡中國人不要出國旅遊。國家移民管理局還在5月表示,由於疫情嚴峻,將「嚴格限制」不必要的海外旅遊。
長期被國家主席習近平邊緣化的總理李克強,近來因為出面穩定搖搖欲墜的經濟,而再次受到關注;但目前還看不出他的作法成效多大。5月下旬,李克強和數千名來自地方政府、國營企業和金融公司的代表緊急召開會議,呼籲各方確保降低失業率,讓第二季的經濟維持在「合理區間」。
李克強在最近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33項協助企業的措施,包括額外退稅1,400多億人民幣(210億美元)、提供貨車相關貸款等等;同時要求地方政府在8月底前,把主要用於基礎建設的3.65兆元專項債券發放完畢。
5月底時,金融監理機關也會見了主要金融機構,敦促各機構增加貸款。根據官方媒體的會後報導,監理機關點名多家銀行,根據機關設定的額度各自發放貸款。
雖說這些刺激經濟的措施可能有辦法讓中國經濟在今年下半年復甦,但是持續施行的「清零」政策,並不利於未來的經濟發展。畢竟北京政府的防疫重點並未放在最能提高保護力的疫苗接種,而是建立篩檢、疫調、檢疫所需的基礎設施。北京當局下令要求地方政府要有辦法在24小時內檢測所有市民,大都會地區必須在各個住宅區步行15分鐘的距離內設立篩檢站,之前的臨時篩檢設施,如今也換成了私人醫療企業設立的永久性篩檢站。
由於習近平主席希望防疫自給自足,中國拒絕進口外國疫苗,而是開發國產mRNA疫苗;但國產疫苗何時能推出、效果如何,目前都還是未知數。目前除了北韓以外,全世界其他國家都在學習如何與病毒共存。由於SARS-CoV-2這個病原體難以預測,不斷變異之後的傳染力越來越高。從長遠來看,中國的清零戰略必然會讓中國跟世界越離越遠。
之前的美中貿易戰並未嚴重動搖外資對中國的信心,反倒是獨斷獨行的防疫政策,讓許多外國企業重新思考是否要繼續依賴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清零政策對貿易的衝擊,遠超過貿易戰的威力,無論關稅怎麼設定,川普發布多少推文,都沒辦法像清零政策搞得這麼滿目瘡痍。清零政策不僅讓中國的貿易環境變得難以預期,而且效率低落。如果供應鏈中斷這種大問題未來將成為常態,企業就沒有誘因繼續把中國當作製造基地。
《華爾街日報》在今年5月報導,蘋果公司已經向許多上游廠商表示,希望能提高中國以外的地區,例如越南和印度的產能。目前蘋果90%以上的產品都在中國製造,中國龐大的生產基地,的確相當利於生產中國消費者需要的蘋果產品;但世界上其他地區所需的產品是否也要繼續在中國製造,卻是另一個問題。人們以前很愛講,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給出像中國一樣那麼好的生產條件,但這些生產條件其實都來自專制政權,而這個專制政權爭強好勝,而且越來越難以預測。
歐洲企業也開始對中國感到不滿,中國歐盟商會(Europe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4月的一項調查發現,在372名受訪者中,有23%的人正考慮離開中國,比例創下2012年以來的新高,約有78%的受訪者表示,防疫政策已經降低了在中國經商的吸引力。
在國際商界,最直言不諱抨擊中國清零政策的人,就屬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他4月接受瑞士雜誌《市場報》(The Market)採訪表示,外國企業正在考慮把部分投資轉移到其他國家,並且直言,「至少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不再是全球頂尖的採購和製造基地。」
針對中國防疫政策政治化的問題,他表示,「目前,國家主席逼著中國走上了他指定的道路,然後用自己的陳述綁死了整個國家。這變成了一場悲劇:第一個被疫情襲擊的國家,竟然得最後一個走出疫情。」
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
https://taiwanbanker.tabf.org.tw/index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TVBS》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如有疑似症狀,請撥打:1922專線,或 0800-001922。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更新時間:2022/07/13 0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