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29
  • Mar
  • 2017

看見病人的需要

作者 談談

2017/03/29 16:03

(作者/凃心怡)

「你衝得這麼快,只是把事情做完而已,究竟有沒有幫助到病人呢?」父母的一番話,讓陳依琳放慢腳步,用心做到在病人提出要求之前,就照護好他的需要,也因此看見了不一樣的護理風光。

 

投身護理十四年,臺北慈濟醫院腸胃內科護理長陳依琳很肯定地說:「我很喜歡這份工作。」

即使已經是一名護理長,陳依琳在臨床線上,常常還是最後一個回到護理站的人,問她:「在忙什麼?」她總是俏皮回答:「這邊聊一下,那邊也要聊一下呀!」

聊天,看似輕鬆,但對陳依琳來說意義卻很重大,「和病人、家屬聊天的過程中,或許能發覺到他們需要什麼幫助、可以主動替他們做些什麼?」

以陳依琳目前負責的內科病房為例,一個白班護理人員平均要照顧八到十個病人;晚上雖然大部分病人在休息,但相對需要照顧的人更多,小夜班要負責十二到十五個,大夜班得同時照顧十五到十八個。

她坦言:「一開始投入護理工作時,我像個公僕,每天打卡上班,鼓起精神全力衝刺,然後筋疲力盡下班,日復一日。」到後來,連自己也開始質疑自己,當年的志向究竟到哪兒去了?

但是父母的一番話,讓她有了不一樣的領悟:「你衝得這麼快,只是把事情做完而已,究竟有沒有幫助到病人呢?試著放慢腳步,用心去觀察體會,做到病人提出要求之前,你就能發現他的需要。」

依循父母的建議,陳依琳學習慢下腳步,也看見了不一樣的護理風光。

 

比加薪更有成就

 

一名未滿三十歲的年輕人,被醫師診斷罹患肝癌;由於病情來得又急又猛,時日已剩不多,家屬得知後相當不能接受,請求醫護對當事人隱瞞病情,以免病人喪失求生意志。

「我們同意家屬的請求,但是在照顧病人的過程中,發現他還有許多的夢想。我想,如果讓他毫無準備地離去,那麼最痛苦的不是疾病的摧殘,應該是『遺憾』。」於是,陳依琳結合同科的醫護同仁以及相關科別的醫師,分別說服家屬向病人坦露病情。

「乘他現在還有力氣的時候,讓他盡可能安排他想要做的事,至少會走得比較沒有遺憾……」陳依琳與醫療團隊說服著病人的母親,最後終於獲得同意。

得知病情當天,年輕人在病房裏痛哭不已。看到他如此痛苦,陳依琳也曾擔心自己是否做錯了?然而經過幾天的心情沈澱,年輕人開始振作並規畫安排。「雖然最後還是走了,可是那段時間他活得很開心。」

另一位是肝硬化末期的老先生,在身體狀況最不樂觀時,向醫護提出請假外出的申請,想參加女兒的訂婚典禮。老先生當時的狀況,既不能久站也不能久坐,隨時都會有狀況發生,出院請求勢必得駁回。

「我建議他,不如在病房為女兒舉辦訂婚吧!」老先生住的是健保房,陳依琳一床床詢問請求,「大家都很開心地表示同意。」最後,院方甚至決定,倘若當日單人房沒有入住病人,即提供給他們舉辦婚禮。

那一天,老先生的女兒身著白紗禮服走進醫院,桌上擺滿喜糖、喜餅以及湯圓,醫院彷彿不再只是接收病苦的地方,也能是喜氣洋洋的宴會廳。

陳依琳回憶這段往事時,人正安坐在那間單人房的沙發上,歷歷在目也感動依舊,「能在病人生前降低他和家屬的遺憾,就是對我們最正向的回饋了。」她揚起招牌笑容,直說:「比加薪還有成就感!」

 

別再請他「啊一聲」

 

談起那一段病房婚禮,陳依琳不禁想起自己結婚時的情景。

那一年她不過二十三歲,每年定期健康檢查一向正常的父親,突然被判定罹患癌症,從確診病情到往生僅僅五十二天。在父親臨終前,她決定立刻舉辦婚禮,讓自己和父親都沒有遺憾。

陳依琳甘願耗費心力與休息時間,「雞婆」地處理病人與家屬的難題,並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其實是來自人生經歷的累積。她說:「接連歷經喪父與喪母,也曾發生過重大意外,造成心理和生理上很痛的創傷。」

一位罹患食道癌的病人,因為癌細胞的侵蝕造成吞嚥困難,院方除了接管灌食,也減少口食的份量。面對如此安排,家屬難以接受,「吃那麼少是想讓他餓死嗎?這樣他怎麼有力氣對抗病魔?你們都是這樣對待病人的嗎?」責罵之外,家屬也常常購買營養品和食物,在醫護沒看見的時候偷偷餵食。

陳依琳特地與家屬溝通,「病人一天需要的熱量沒有那麼多,多吃不一定就是好,反而是負擔,甚至最後會讓他嘔吐,豈不更痛苦?」家屬聞言,更生氣地指責說:「你們根本就不懂!」

聞言,陳依琳沒有因此皺起眉頭,反而用更溫柔的語氣告訴他們:「我懂,因為我母親以前也受癌症所苦,吃東西也會吐,都靠點滴注射維持體力。」話一出口,家屬的情緒很快就緩和下來,也能心平氣和地依循醫護的指示照顧病人。

「臨床上,家屬常常不能理解我們的處置,也認為我們不了解他們的痛苦,但往往分享親身經歷後,他們就會覺得我是和他們站在同一陣線上的。」

若非也生過一樣的病,經歷過一樣的經驗,真的是無法體會病人的苦。陳依琳笑說,以拔導尿管為例,書本上都傳授著,要拔導尿管之前,請病人「啊」一聲,然後迅速將導尿管拔除,如此就能降低病人的痛楚。

「我剖腹生產時有裝導尿管,拔除後的疼痛,讓我一整天連上小號都不敢。」當醫護人員依程序詢問有無小解時,陳依琳撒謊說有,因為她知道,倘若說沒有,導尿管又會再插回身上。

「無意中,我發現沖熱水可以緩解疼痛,也和當護理人員的姊姊討論;很快的,我又有第二次機會親身實驗。」原來,陳依琳發生了一場很嚴重的車禍,膝蓋四條韌帶斷了三條,術後必須裝置導尿管,「要拔除時,我請姊姊協助我,一邊沖熱水一邊拔除,幾乎完全沒感覺。」

 

親身實驗之後,陳依琳有機會就告訴後進晚輩,「以後拔導尿管,別再請病人『啊一聲』了,如果情況允許,就邊沖熱水邊拔吧!」

 

一切只因使命感

「阿長,這個病歷要怎麼做?」「阿長,這件事情要怎麼處理?」嚴重車禍住院那一個月,身為護理長的陳依琳,仍然隨時支援護理同仁們匆忙奔來的求援。

傷勢控制完全得以出院後,因為膝蓋三條韌帶斷裂,接下來得面臨漫長復健路,要復健到得以不靠任何支撐物行走,休息三、五個月也不算誇張,但陳依琳卻不假思索地告訴主管:「只要能擺脫助行器,我就回來。」

短短一個月後,陳依琳回到工作崗位,「這一個月的復健,可以說是經歷煎熬與痛苦才咬牙撐過來的。很多醫師都說我很厲害,但我覺得這是我該辦到的。」

陳依琳形容護理人員的班表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倘若臨時有護理人員出狀況不能上班,那麼不是要請放假的人回來代班,就是將工作平均分給線上的護理人員。工作量暴增,十二個小時連續工作也是常有的事。

陳依琳自我解嘲,「我們常常說,當護理人員的條件就是『不能生病』,家人也都要好好的。」好幾次,學校老師打電話通知陳依琳,孩子發燒生病得趕緊帶回家,她只能找工作空檔,打電話請家人幫忙去學校接孩子。

還記得母親生前最後兩年,由於癌細胞的侵蝕,身體愈來愈虛弱,也愈來愈需要家人貼身照顧,陳依琳與同為護理人員的姊姊陳純純調整班表,姊姊值大夜班,她值白班,二十四小時輪流照護母親。

「媽媽往生那天,我還在住院,由姊夫幫忙照顧;然而就在姊夫出門上班、姊姊下班還沒到家這段空檔,媽媽走了。」當姊姊返家時,母親才剛斷了氣息,身旁沒有家人。

單位中,曾有護理人員在上班時間接到外婆往生消息,雖然同仁們都催促她趕緊回家,但她知道如果這麼一走了之,其他同仁肯定忙不過來,而調配休假中的護理人員前來支援仍需要一些時間。

那位護理人員一邊發抖著雙手,一邊堅持著手中的分藥工作,即使戴上口罩,仍掩不住紅冬冬的眼眶,但她就這麼硬撐著等待支援人手抵達,並花上幾十分鐘的時間交接完後才趕回家。

「我們的工作沒有辦法讓我們隨侍家人左右,說真的,會有遺憾。」語末,陳依琳吸吸鼻子,眼神晶亮,取代悲戚是肯定的語氣,「但是沒有怨,這是身為護理人員的使命感。」

 

陳依琳的娘家原本開設安親班,身為家中幼女的她,對安親班孩子們來說,儼然就是一個小姊姊。從小,她的願望就是要當一名安親班老師,協助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高中聯考選填志願時,一位老師告訴她:「如果讀幼保科,面對的都是健康的小朋友;如果念護理,可以幫助到更多生病的孩子。」

這一番話,讓陳依琳頓踩煞車,選填護校。畢業後,她如願進入小兒科,即使後來因為調職而轉至腸胃內科,但是護理路一路走來,她仍覺得愈走愈無遺憾,「雖然無法完成小時候當老師的夢想,但是當護理人員讓我更有成就感。」

「我們也是人,工作會累當然也會抱怨,但釋放壓力後,還是會專心投入工作中,因為這是我們的選擇。」陳依琳認為,對很多護理人員來說,護理工作是志願、也是使命。

腸胃內科不少病人經常反覆進出院。一天,一位爺爺又來辦理住院,家人推著他的輪椅進來時,兩個人的表情都很無奈;突然,一名二十出頭的護理人員輕快地走出來,以開懷的聲音直喊著:「爺爺,你來了喔!」隨後便接手家屬推著的輪椅,邊和爺爺聊天,邊將他送進病房,讓家屬可以安心填寫住院資料。

陳依琳看到這一幕,心頭湧上暖意,「誰說醫院一定是一個冰冷的地方?我相信,只要有心,這裏也可以是一個溫暖的地方。」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投稿規範看這邊!

文章來源: 看見病人的需要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談談

  • 談她的愛、他的心;談我的友誼、妳的唯一。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