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04
  • Nov
  • 2015

【解構馬習會】不能說的秘密,恐影響總統大選?│資深記者沒說的事

作者 呂佳穎

2015/11/04 17:04

1104MA02

(作者/呂佳穎)

 

11月3號,早上十點多(美東時間),這時我正在上英文課,手機上的幾個即時新聞App軟體,卻不斷跳出訊息。

是台灣發生什麼大事嗎?

會直覺台灣有事發生,是因為我下載的大都是台灣新聞的App軟體,但是這時間是台灣的深夜十一點誒,如果不是重大社會案件,就一定是政治這檔事,而且主角八九不離十和總統府有關。

低頭一看「馬習會7日新加坡登場」。

賓果!我的直覺對了。其實也不是我的直覺多準,而是跑新聞的經驗法則,因為總統府已經有過好幾次,在晚上,甚至是深夜,發新聞稿的例子了。

課堂上,老中同學正在問問題,我實在沒心思聽他說啥,只因我的政治新聞魂默默燃起。真的好想打斷他,然後跟他說:「誒,你的國家主席,和我的總統要見面了......」。是的,我的重點就是「國家主席」和「總統」這兩個名詞,因為這兩個名詞,訴說的是身份的對等,和兩岸的現狀。

所以囉,馬習見面要怎麼稱呼呢?

「習主席」,馬英九一定叫得出口;「馬總統」,習近平能否吐得出這三個字,一般預料會用「先生」取代「總統」。新華社報導,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表示,兩岸領導人會面時互稱「先生」,會面後將共進晚餐。

不管你有多討厭馬英九,都該尊重他現在就是我們中華民國(台灣)的總統,因此當他在跟別國的領導者見面時,聽到他沒被叫總統,而是被叫先生時,心中其實會有些難過的,因為總統對外,代表國家,和我們人民啊。

馬習見面時「互稱」先生,雙方的幕僚一定會說這是很務實、體現擱置爭議、相互尊重的精神。互稱先生,的確可以減弱反對人士「矮化」、「不對等」的指控強度。接著,問題又來了,霸道的中國怎麼會同意呢?府方有事先承諾過什麼嗎?這中間的故事,甚至就算只是個過場橋段,肯定讓人屏息期待,絕對比美國影集「紙牌屋」中的談判橋段還萬分精彩。

 

一次不行、兩次破局,那麼就來第三次、第四次吧!負責馬習會磋商的人,就是要這麼的不厭其煩,腦筋更要清楚,雙方就這麼來來回回搞了兩年,終於在明年大選前,塵埃落定,馬習要會了。那麼不該表彰談判磋商人員的辛苦嗎?讓大家清楚知道,他們到底在什麼樣的情境下,努力守住國家的尊顏嗎?就算有些事很敏感,只能做不能說,但是兩岸關係特殊,只要涉及政治議題,就會撕裂本就信任基礎薄弱的台灣社會。這一點,為什麼有一個人,老是學不會?

有人說馬英九「想死」馬習會了,就是要自己的歷史定位,這麼說實在有欠公允,因為習近平明明也很想。有消息傳出,這次能成,是因為對方主動邀約。

馬要兩岸和平穩定締造者的歷史定位;習要對反習勢力(親近江澤民人士、肅貪對象同僚)展現,他近年來的對台工作,沒有任何問題,因此就算明年真的是蔡英文選上,問題不在他身上。回顧這一年,習近平的對台政策,軟功像是讓自稱墨綠的柯文哲登陸、朱習會、台胞證免簽 ; 硬功像是兩岸沒九二共識,地動山搖、逕自發行卡式台胞證、逕自發佈M503航道......等等,似乎都和台灣民眾有著很深的鴻溝,蔡英文的聲勢還是居高不下,甚至真的有可能當選。這讓習近平怎能不心焦,一旦反習勢力反撲,自己的權力難免折損。

因此明年台灣選前來場馬習會,對馬習來說都有好處的。馬英九完成了他念茲在茲的兩岸領導人會面 ; 習近平為了讓國民黨保住政權,能做的都做的,要反習人士別反撲了,更簡單的說法是,馬習會是習近平,幫自己未來的權力基礎,打下的預防針。

馬習會的弦外之音,當然是影響明年的總統大選。只是這麼做有效嗎?

蔡英文說即將卸任的總統,不該為了「政治評價」誆限台灣未來 。注意到了嗎,蔡英文用政治評價,取代大家常講的歷史定位,一般來說歷史定位是敬語;政治評價就只是個名詞,沒有情緒。從這可以看出,蔡英文是一點也不相信馬習會,只是單純握握手,聊天的內容不會涉及任何的國家走向。

儘管總統府說不會簽署任何協議、不會發表聯合聲明,雙方只會對兩岸和平、維持台海現狀交換意見。從新加坡回來後,馬英九還願意去立法院報告,就是要告訴大家沒有黑箱、沒有隱瞞。不過,很多人想問的是,如果沒有媒體先曝光,會不會是總統出門後,我們才知道?

兩岸領導人會面其實不是壞事,因為有助了解,但是談什麼、說什麼很重要。就像美方的反應一樣,「歡迎,並期待會議所談出的結果」,這結果到底會是什麼?在禮拜六以前,很多人會睡不安穩!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來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digireply@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6/06/21 17:01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呂佳穎

我想念我的麥克風。拿著它做訪問、趕稿、做帶,何其有趣,何其豐富!如今,陪著孩子丈夫來到美國,和家鄉保持距離,觀察時手上的麥克風變成了鍋鏟,卻發現對台灣更熱愛也更期待。老手記者,新手煮婦,諸公敬請指教!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