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中印關係未來走向,大陸學者認為,印度外交正快速遠離不結盟外交傳統,中印關係將由「冷和平」狀態轉由被「冷對抗」所取代,「中印在戰略層面直接對撞的風險上升」。
澎湃新聞刊載上海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張家棟文章指出,印度外交正快速遠離不結盟外交傳統。在雙邊層面,印度促進與美國、日本等國家在政治和軍事領域的關係;印度總理莫迪訪問以色列,則表明印度在以色列與伊斯蘭世界之間選邊站的清晰立場。
周邊安全和經濟發展是印度主要目標。印度新政府更打著「周邊優先」旗號上台的。除大國外交外,印度近年外交動作是由近而遠模式:2014年重點是南亞鄰國,2015年是印度洋地區國家,2016年的重點是中東和波斯灣地區。
但由2017年看,印度的外交有得有失。尼泊爾大選結果表明,印度對尼政策的階段性失敗;印巴關係惡化,中印關係惡化;斯里蘭卡政府在觀望一段時間後,正式與中國簽訂港口租讓協定。這都顯示印度以文化軟實力和國家潛能為基礎的外交政策,得不到硬實力支持。
文章指出,2017是中印關係最困難一年。自1962年中印邊境武裝衝突後,中印關係基本是一種「冷和平」狀態。但2017年,中印關係基本被「冷對抗」所取代,中印在戰略層面直接對撞的風險上升。
首先是印度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態度更加明確,從消極觀望發展到直接反對並提出對應性倡議。2017年5月,印度成為大國中唯一缺席「一帶一路」全球合作論壇的主要國家,並提出一些沒有中國參與的地區聯通倡議,例如亞非成長走廊(AAGC)計畫。
第二是中印洞朗對峙事件顯示中印關係的複雜性和敏感性。此對峙事件雖然規模、時間與代價都不是最大,但影響卻是最大的。未來兩國在非爭議領域的對峙若處理不當,發生擦槍走火甚至一定程度武裝衝突的可能性,反而上升了。
第三是中印兩國在印度洋地區的競爭態勢日益明顯。在印度洋上,為應對「地區外國家保持近乎長期駐軍」的趨勢,印度海軍把12至15艘「任務待命軍艦」長期部署在印度洋北部各咽喉點和關鍵海上通道上。
此外,中印兩國加強對邊境地區控制的能力和意願同時上升,讓邊境爭端更難管控;兩國國際地位提高,使得在國際公領域相遇的頻率上升,戰略競爭關係更加複雜。
文章並指出,隨著印度發展製造業的願望上升,兩國貿易不平衡問題更易影響民意;且新媒體的出現,兩國民眾參與外交事務的門檻下降,雙邊關係更易受到民族主義情緒影響。
張家棟認為,在「亞洲世紀」共同願景下,中印關係已到轉捩點:要麼為中印關係尋找到一個適合的定位與機制性安排;要麼讓中印關係成為兩國可持續崛起的負擔。中印提前到來的「龍象之爭」,對兩國、尤其是對印度的發展前景構成了新的不確定性。(中央社)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