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傳媒報導】台「聖」斷交,讓台灣的邦交國剩下21個。也讓台灣的外交處境再次成為話題。
世界上其實有不少國家和台灣有類似的情況,它們自我治理(autonomy)卻不被承認有主權(sovereignty);明明是存在的政治實體(entity)卻不被當成是國家(state)。
不過,國家主權地位的並不光只是邦交國數目的數學題,往往也決定於大國的角力。所以邦交的數目固然重要,邦交國夠不夠力更是重點。
聖多美與普林西比宣布和台灣斷交,除了為我們補充了地理的冷知識之外,也讓大家再次體會到台灣在國際上要交朋友,想讓人承認自己是一個「國家」,是如此的不容易。國際政治的現實考量下,「一個中國」大旗一揮,絕大多數國家只能選擇有你就沒有我。
不過,類似臺灣這般處境雖不多見,但也不是絕無僅有。許多「國家」基於歷史因素,或是政治現實的扭曲,雖然實質上獨立存在著,在世界政治地圖上,卻找不到他們的位置。
其中,巴勒斯坦的建國過程和科索伏的獨立之路,最常被拿來和台灣做比較:
從政治實體「升等」成國家 巴勒斯坦入聯
2012年12月,聯合國以壓倒性的票數通過決議,同意把巴勒斯坦的地位,從「非會員政治實體」(non-UN entity)升格為「非會員國家」(non-UN state)。
從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到巴勒斯坦國,我們也可以說,它的國家地位不過就是一群跟他們生活毫不相干的人投票決定的。
不過,巴勒斯坦的國家地位還是不無疑義。當2015年9月巴勒斯坦以聯合國的觀察員身分,第一次在聯合國總部的玫瑰園升起國旗時,還是引起了美國和以色列的強烈抗議。
而巴勒斯坦雖然擁有土地、人民、和政府,但是它的國家安全仍然在以色列的牢牢控管之下,邊界由以色列人控制,屯墾區內有以色列軍人駐守,約旦河西岸與加薩走廊兩片領土之間民眾也不能自由往來。
巴勒斯坦的建國之路艱辛且漫長。二次大戰結束後列強同意支持以色列復國,卻也讓世居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從此成了沒有國家的人。從1965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立,歷經五十多年的武裝衝突和協商談判,如今有136個聯合國會員國給予巴勒斯坦外交承認,距離它正式成為聯合國會員似乎只差臨門一腳。
從戰火中站起 科索沃獨立
被形容是歐洲最貧窮國家的科索沃,是脫離宗主國獨立建國的例子。1998年塞爾維亞總統米洛塞維奇對當時名為自治省的科索沃展開大規模軍事行動,引爆了北約與塞爾維亞之間的科索沃戰爭。
戰後北約將科索沃的管轄權交由聯合國託管,2008年在美國等西方世界的支持下宣布獨立。目前已經有113個國家承認科索沃。
不過科索沃雖然有政府、固定疆域、和長住的人民,它的國家地位仍存有爭議。關鍵在於…【點我看更多詳細內容】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