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er Movement」自造者風潮,也開始改變美國高等教育,哈佛成立創新實驗室協助學生創業,就是不希望學生必須像微軟比爾蓋茲、或是臉書佐克伯這些校友,必須在創業跟學業之間做選擇,而越來越多學校課程,強調動手實作。
美國高等教育正掀起一股改革風潮,位於波士頓的歐林工學院,是一所年輕的學校,在2002年才招收第一批的大學四年制學生,跟其他大學不一樣的是,歐林工學院不設系所,教學內容強調動手實作。
TVBS特派員倪嘉徽:「在波士頓的歐林全校學生只有350人,不管是在教室內或者是教室外,都可以看到學生在做實驗,因為他們注重的是應用,而不是理論。」
歐林新生入學第一天都會收到一個工具箱,學生再依照選修課程所需要的工具清單,準備自己的工具箱。走進歐林校園,學生聚在一起做作業時,你不會看到書本,只看得到電腦和工具箱。歐林認為,現在所有資訊網路上都查得到,也因此懂得找資料、融會貫通、進而應用這些知識,遠比死讀書來得重要。
歐林工學院教務長馬諾:「你不能只顧著學內容內容內容,而從不試著融會貫通跟嘗試,也沒有嘗試跟失敗的經驗,我所說的失敗並不是成績不及格的失敗,而是試圖做某件事,但是並不確定結果會是如何,就是在教科書裡沒有答案的事。」
歐林教導學生,先理解使用者的需求,再進行工程設計,也因此大一有這麼一門課,讓19歲的大學生替9歲的小學生設計玩具,學期末交作業這天,學校真的找來一班小學生,替大學生打分數。
歐林工學院教務長馬諾:「學生們發現,對19歲的人來說很酷的東西,不一定能讓9歲的覺得有趣,這就是一門課程,了解你的客人,了解你的聽眾,這是有很大的差別。」
另外這堂課,則是分組進行社區計劃,工作區的牆上,可以看到學生畫的設計以及創意發想,桌面上滿是材料以及相關工具,這組學生在替一名有背痛困擾的婦女,設計座椅靠墊。
學生:「我們買了三種泡棉材料,裝到垃圾袋裏(當靠墊),做不同的試驗,我們這個星期五會帶著這款坐墊去拜訪這名社區夥伴,讓她試坐看看,告訴我們她最喜歡是哪款。」
在這波美國高等教育改革中,最常聽到的關鍵字,是跨學科、創新、以及企業家精神,哈佛更進一步把創業變成課程。在2011年成立的哈佛創新實驗室,集結全校資源,鼓勵學生進行跨學科創業,三年來有超過350個學生團隊創業成功,吸引超過8000萬美元的外部資金。
哈佛創新實驗室主任瓊斯:「我們相信透過各學科間的合作,以及每個人在不同領域的專長,可以解決當今最重要的問題,因為很多現在最重要的問題,在本質上都是跨學科的。」
哈佛創新實驗室耗資2,200萬美元、將近7億台幣成立,840坪的空間是教室也是辦公室,更重要的是在這創業也能算學分。
TVBS特派員倪嘉徽:「學生有任何創業點子,哈佛創新實驗室,都能夠幫助他們把想像變成事業,不管能不能創業成功,最終目標是希望他們不要因為為了創業沒了學業。」
哈佛創新實驗室主任瓊斯:「下一個世代的祖克伯,可以創業成功同時擁有學位,不必像祖克伯一樣有那麼大的壓力。」
Bounce Imaging是哈佛和MIT學生,在創新實驗室裡成立的公司,他們研發可拋擲的低成本球形相機,在提供360度影像的同時,也能傳送聲音、以及包括一氧化碳濃度、溫度、氧氣量等環境數據,讓消防隊員、軍警和搜救人員,在進入危險現場前可以先掌握狀況。
哈佛創新實驗室主任瓊斯:「使用這些材料,幫助學生讓創意成型,他們可以把想像的東西做出一個實體,像是Bounce Imaging就是在這裡製造出他們的原型。」
Bounce Imaging創辦人楊恩:「哈佛創新實驗室提供我們非常多的資源,不管是學術上的教學、助學導師的幫助,或者是跟本地投資者建立關係。」
教育的樣貌正在改變,老師的身份,從教學者變成助學者,最重要的是鼓勵學生做實驗,培養不怕失敗的精神。
◤2024史上最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