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超過50萬人數據的研究發現,攝取香檳、白酒、水果、維持健康體態、正向心態及教育程度等非臨床因素,與降低心臟驟停猝死風險有高度相關。研究認為,若改善56項風險因子中最不利的三分之一,可預防約40%猝死案例,若改善三分之二,則可預防63%。
據《衛報》報導,一篇在《Canadian Journal of Cardiology》期刊刊登的研究顯示,復旦大學團隊針對「英國生物資料庫」逾50萬人數據,平均追蹤14年,期間有3,147人發生猝死。發現56項非臨床可調整風險因子,涵蓋生活習慣、身體數據、心理社會、經濟狀況及環境等。共同研究者陳仁傑表示,「這是首次全面評估非臨床可調整風險因子與心臟猝死關聯的研究。」
研究指出,增加香檳、白酒攝取與水果攝取、維持體重、控制血壓、提升教育水準及保持正面情緒,皆為重要保護因子。主導研究的羅慧歡表示,「先前相關研究多聚焦於少數假設性風險,這次採用全環境暴露關聯研究,並以孟德爾隨機化分析因果關係。」
另外,據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格魯比奇(Nicholas Grubic)及皇后大學古斯塔夫森(Dakota Gustafson)於社論中表示,「香檳及白酒具心臟保護作用,這挑戰了過去僅紅酒有益心臟的觀點。」但其機制仍待釐清,且與現行建議「減少酒精攝取」有所衝突。
「英國心臟基金會」指出,健康生活型態、減少酒精、戒菸、均衡飲食、遵循醫師治療及規律運動,均有助降低猝死風險。專家也強調,猝死成因複雜,涉及遺傳、心血管疾病、環境及生活習慣。
《TVBS新聞網》提醒您:
◎飲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請勿酒駕
◎未滿18歲者禁止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