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持全球霸主地位,華盛頓正逐步將世界經濟中最關鍵的通道轉變為控制外國企業和其他國家的工具,無論這些國家是競爭對手還是盟友。在這個過程中,一場新的帝國競爭在地下悄然進行。TVBS出版新書《地下帝國:金融、網路、半導體──美國如何將世界經濟武器化》通過真實故事、創新發現和獨家報導,揭示了後冷戰時期經濟中最常見的各個面向如何成為地下帝國的策略和威脅手段,以及我們應該採取哪些措施來確保這場新的「軍備競賽」不會失控。

第五章 胡克的船長(節選)
基辛格對此極為不滿。他主張美國的補貼應該只限於那些「深深扎根於美國」的公司,並指出台積電將其最尖端的技術留在台灣,這對美國並不公平。二○二一年,基辛格將大部分時間花在與美國和歐洲官員的會面上,大力遊說他們支持如英特爾這樣的本土公司。他在一次公開採訪中直言:「未來幾十年,晶圓廠的位置將比石油儲備的位置更重要。」在他和其他人的努力下,美國和歐洲最終宣布通過重大補貼法案,以補貼國內半導體生產。然而,西方政府也希望分散風險,因此同時也補貼像台積電這樣在技術上領先競爭對手的公司。
台積電其實根本不願參與這場遊戲。一位台積電「內部人士」透露,公司決定在亞利桑那州興建新廠,完全是因為「美國政府一再懇求」。正如劉德音在其他場合所解釋的,台積電興建這座工廠純粹是出於「來自客戶的政治壓力」。劉德音本人更直言「在美國推動半導體本地化並不會增強供應鏈韌性」,反而可能造成損害。
台積電原則上當然不反對補貼。畢竟,它的成立本就得益於台灣政府的慷慨支持。然而,這種定向補貼的新遊戲卻帶來了一些問題。英特爾希望透過地緣政治來重塑市場格局,因為它需要在技術上落後於競爭對手的情況下,獲得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反之,台積電則希望地緣政治的影響愈少愈好,這樣才能維持原有的競爭優勢。畢竟,美國和歐洲的政界人士愈關注在台灣產製晶片的風險,他們就愈可能扶植台積電的競爭對手,或是要求台積電改變生產地點和生產方式。
拜登宣誓就任總統後不到一個月,他的政府便下令對四類關鍵供應鏈進行為期百天的審查:半導體、電池、藥品和稀土礦物。拜登向民眾表示:「我們已經看到,電腦晶片的短缺……導致汽車生產延遲,進而減少美國勞工的工時。」他強調:「在供應鏈危機來襲之後,我們正試圖迎頭趕上……但我們需要阻止供應鏈危機一開始就對我們造成衝擊。」他的行政命令呼籲建立「更有韌性的供應鏈……包括促進國內生產增量、多樣化供應、內建備援、充足的庫存,以及安全可靠的數位網絡。」
二○二一年三月十五日,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向半導體產業徵求意見。在為期百日的審查中,報告呼籲建立一個由商務部主導的「數據中心」(data hub),旨在「整合聯邦政府各單位的數據……追蹤供需中斷的原因,並改善聯邦政府和私人單位之間的資訊共享」。拜登政府同時宣布,已經要求台積電等企業「自願分享有關庫存、需求和交貨動態的資訊」,以協助政府「了解並量化供應鏈瓶頸可能存在的環節」。
拜登這看似溫和的要求背後,其實揮舞著一根大棒。正如拜登的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所言:「我對半導體公司說,『我不想強迫大家去做任何事,但是如果你們不聽話,那麼你們讓我別無選擇。』」假使台積電等公司拒絕提供數據,拜登政府就將動用《國防生產法》(Defense Production Act)賦予的權力。更甚者,政府索要的資訊並不僅限於台積電本身的營運狀況,還包括能夠窺探台積電客戶商業機密的敏感數據。
提供這些資訊將危及台積電商業模式的核心──它與客戶之間的信任關係。如果客戶得知台積電將他們的資訊分享給美國政府,他們會作何反應?中國企業尤其可能坐立難安,而其他公司也同樣可能因此憂心忡忡。
台積電最初的反應是爭取時間、以拖待變。該公司強調,它已經採取了「前所未有的行動」,包括計劃在亞利桑那州建造晶圓廠,以應對全球半導體短缺問題。一週後,該公司法務長方淑華(Sylvia Fang)明確表示,台積電不願提供過於詳細的資訊,並向客戶重申保證:「我們絕對不會洩露公司的敏感資訊,特別是與客戶相關的資訊,因為客戶的信任是我們成功的關鍵要素之一。」最終,台積電提交了一批資訊,同時公開表示客戶的機密得到了妥善保護。然而,它並未對外說明自己是如何在滿足美國政府資訊要求的同時,同時又能保守客戶機密。
中國官方媒體將台積電的妥協視為背信棄義。《環球時報》在一篇社論中指出:「台積電和其他晶片製造商被要求提供的數據,將嚴重損害大陸半導體產業的商業利益和營業祕密。」該社論進一步強調,美國的目標不僅僅是找出供應鏈瓶頸,而是通過獲取敏感數據,在半導體產業揮舞霸權大棒。文中還指出:「顯而易見,獲取這些敏感數據可能只是美國在半導體產業實現霸權的第一步,其最終目的是控制先進製造能力,振興其國內半導體產業。」中國學者也警告,這些資料可能幫助華盛頓更精確地對中國企業實施制裁。然而,台積電依然堅持其既定政策。考慮到台積電對美國智慧財產權、美國供應商以及美國市場的高度依賴,它幾乎別無選擇。
不是每個人都能看清這種進退維谷的困境。《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湯馬斯‧佛里曼讚揚台積電基於信任的生產模式,將其描述為中國對科技產業管控方式的一種替代方案。他認為,如果習近平能真正理解台積電所建立的生態系統,他就會明白,「奪取台灣僅僅是為了掌控台積電……將是一場徒勞無功的嘗試。」
僅僅一週後,張忠謀對全球化發表了簡短評論。他沒有提到佛里曼的專欄,而是回應了佛里曼那句著名的論斷:世界因全球化而變成「平的」。張忠謀以禮貌而略帶諷刺的口吻說道:「好吧,湯姆,世界已經不再是平的了。」基辛格(張忠謀認為他「無禮」)和他的盟友們聲稱南韓和台灣不再安全,他們希望回到美國生產全球百分之四十二半導體的時代。對此張忠謀反駁說,時間不可能倒流;即使美國投入數千億美元的補貼,要在美國重建一個完整的半導體供應鏈仍然是不可能的。
張忠謀的挫折感不難理解。台積電不得不放棄部分本土優勢,在美國境內建造半導體晶圓廠。公司還必須提供客戶的機密資訊,這危及了他們數十年來苦心經營的信任關係。地緣政治的變化使台積電的處境日益不利,卻仍不得不參與這場博弈,昔日精心塑造的中立形象因而遭到動搖。張忠謀對佛里曼的尖銳批評,或許源自他對逝去世界的懷念──那是個台積電只需專注於技術與市場,無需憂慮美中對抗的世界。台積電在 LinkedIn 上發布的徵才廣告已然透露,這樣的世界已經永遠消失了。正如張忠謀在受訪時感嘆:「那些我們能為全世界每一個人服務的日子,那些美好的日子,已經一去不返了。我只希望未來不會變得更糟。」
購書連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15611?sloc=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