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人口成長趨緩甚至下降,步入高齡社會時,非洲將在2050年將達到25億人口,除了人口紅利在加上豐富的自然資源,非洲被看好將成為未來的經濟中心,不過當地的基礎建設,以及教育還沒有達到一定規模,因此專家認為這些將是能否發展成功的關鍵。
台灣非洲經貿協會理事長林原:「GDP成長在疫情前跟疫情後,疫情中間我們不算,因為那個真的是重大衝擊大概都接近4%,其實高於世界平均值的,你要做經濟的流動或是資產的運輸跟傳送,都必須要很豐富的很堅實的基礎建設,所以我覺得第一個可以馬上發展的,就是跟基礎相關營造相關的產業,或是有關聯性的建材都可以馬上就進去,電力基礎礦業開發這些也是一樣的。」
尤其非洲的失業率高達30至40%,政府為了不讓國民忍受飢餓,甚至引發當上街示威,因此非洲政府也希望創造工作機會,扶植製造業,而當前中國大陸是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美國也積極投入,各國無非就是看好當地的豐富資源。
台經院研究員邱達生:「它的天然資源非常的豐盛,那所以說他未來有可能成為一個,就是說下世代的世界工廠,但是我看到有一些報導講到2030年,那個有點太早,教育未來會慢慢普及,就是說會設法讓這個技術勞力的供給,這一塊能夠補足,那此外的話就是說基礎建設,我想時間拉這麼長,大概那個時間點應該也達到一個,這種比較好的階段,那所以說2050年我認為是很有機會。」
畢竟非洲廣闊大陸,國與國之間的發展就有落差,加上當地的文化內亂等,都可能阻礙發展。
分析師翁偉捷:「中國大陸是直接就是從這個製造業起家,那印度是直接中間,直接從這個服務業起家,起飛之後才接到製造業,會不會其實非洲有絕大多數的經濟體,也是直接從農業經濟,直接先跳到服務業經濟之後,才又回到製造業經濟。」
尤其加上各國,選擇投入在非洲的地區不一樣,例如奈及利亞,擁有兩億人口在民生消費業相對發達,東非雖然不是不是經濟發展最強,但過去有一些成功的行動支付案例,因此新創資訊產業機會大,索馬利蘭則因為位處海港,又有杜拜投資基礎建設較為進步。
台灣非洲經貿協會理事長林原:「全球化經濟其實慢慢變成區域性經濟,甚至未來會不會有國家性經濟,這個都我覺得都還沒有辦法定論,疫情期間還有包含現在紅海的衝突,造成物流鏈斷鏈,所以全球化已死這個事情可能是真的。」
台經院研究員邱達生:「應該就是考量到未來的需求在哪裡,那我們知道說非洲蠻有可能,未來是這個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最稠密的地方,那他整個的經濟發展起來之後,他的整個需求也會拉上來,所以說也有可能就是說未來的供應鏈,其實跟當地的需求其實是非常靠近的。」
而在2000年後的全球製造業領域,非洲的增幅僅次於亞洲,最大優勢莫過於豐富的勞動力,和低廉的勞動成本。
分析師翁偉捷:「我想還是要看幾個關鍵點,第一個就是這個未來在AI的這個影響之下,那勞動力成本的下降,是一個必然會發展的一個趨勢,那麼在這樣的過程當中,非洲大陸的人力跟勞動人口,是不是真的還能夠有一些優勢存在,這個是持續要去做觀察。」
非洲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人力雖然是優勢,但在非洲各國之間的政治關係和人文素養,能不能支撐起經濟正常運作,也只能看未來的造化。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