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和伊朗在波斯灣的對峙持續緊張,紐約時報對此發表分析報導,原因可以追溯到35年前美國在阿拉伯灣痛擊伊朗海軍,讓雙方結下心結,加上長期以來雙方缺乏交流,使得兩國的猜忌愈來愈深,尤其美國政界的鷹派團體,要求對伊朗採取強硬的制裁手段,等於親手創造一個「反美聯盟」。
紐約時報分別從美國和伊朗的角度,分析為什麼雙方在多次碰撞之後,依舊沒有找到一個可以和緩斡旋的模式?首先在伊朗方面,分析中引用伊朗前總統哈塔米的一段談話,就是伊朗必須和美國為敵,因為關於美國的任何問題都無法解決,伊朗和美國談判,只會帶來經濟上和精神上的損失,尤其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從未掩飾過他對美國的猜忌。
首先是1979年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被佔領以來,美國已經長時間缺席了和伊朗交流的機會,在極度欠缺對伊朗認知的情況下,美國的問題在於,一方面尋求一個顯然不想和美國接觸的政權打交道,另一方面,又採取強硬的手段,試圖孤立一個已經在孤立中不斷發展的政權,這種一手溫和,一手強硬的兩手策略,造就一個對美國具有真實敵意的政府。即便美國有意正常化和伊朗的關係,但關鍵是伊朗究竟買不買帳?
再來就是1988年4月14日,距離兩伊接受聯合國停戰協議還差四個月,美軍飛彈巡防艦羅伯茲號在阿拉伯灣法爾西島附近巡邏時,觸及伊朗水雷,把艦底炸出一個大洞失去動力,也造成十名官兵受傷,美軍這次事故,引起雷根政府震怒,四天後在同一個地點,展開大規模報復行動,一共摧毀伊朗兩座鑽油平台、擊沉一艘伊朗砲艇並且重創一艘巡防艦,美伊兩國為此打紅了眼,誰也不干示弱,幾個小時之後,伊朗另一艘巡防艦發起另一波攻勢,先後美國的鑽井和英國的油輪,又對美軍A-6攻擊機發射好幾枚對空飛彈,但是都沒有命中,反倒被A-6攻擊機投下的雷達導引炸彈給炸成重傷,連續兩艘巡防艦遭到美軍重創後,伊朗深知難以和美國硬碰硬,也轉而避免和美軍正面衝突。即便如此,也沒讓伊朗退縮,而是在岸上部署更密集的陸對海飛彈,遏止美軍在海上的行動。只不過35年前的恩怨,直到現在,美伊兩國始終沒有放下。
另外從美國的立場來看,其實美國原本有很好的機會,可以在中東地區衝突,乃至於核協議的問題上,拉近和伊朗關係,當時的伊朗外長札里夫就明白指出,這個協議不是上限,而是一個堅實的基礎,兩國必須在這個基礎上繼續發展,卻沒想到,時任的美國總統川普,不但退出了這個協議,還對伊朗重新實施嚴厲的制裁,這無疑是將只差臨門一腳的兩國關係,再度踢到海角天涯,也讓自覺受近羞辱的伊朗,轉而向俄羅斯及中國靠攏,並且和古巴形成一種名為「威權主義者」軸心的集團,這個團體就是美國在歐洲、亞洲、中東及美洲的主要敵人。
紐約時報更直言,其實是美國政府自己創造了「反美聯盟」,而後面的最大推手,就是政府裡面那些不喜歡和不同政治制度政權建立關係的鷹派團體,只不過這些強硬派並不曉得,為了美國的最終利益,有時候放軟身段,也是一門高深的藝術。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