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生活節奏緊湊繁忙,現代人或多或少都有過失眠的情況;如今韓國研究指出,從躺上床到真正入睡之後,若是超過30分鐘仍遲遲沒有任何睡意,可能暗示著身體出現情況,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罹癌、死亡風險倍數增長,提醒民眾千萬不可輕忽。
綜合外媒報導,以及刊登在《刺胳針健康長壽(Lancet Healthy Longevity)》相關的醫學期刊中得知,此研究由來自高麗大學醫學院教授申哲(音譯)率領團隊,就過去18年來針對多達3757名年齡介於40至69歲的受試者,所得出的初步結果。
雖然無法斷言影響程度多寡,但可以確定的是,「睡眠潛伏期」與死亡率之間確實存在關聯。所謂的「睡眠潛伏期」,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從上床到入睡所需要的時間;16至30分鐘作為標準值,再粗淺劃分為「間歇性延遲組」與「習慣性拖延組」。
首先,「間歇性延遲組」主要是針對每月出現1至2次無法在30分鐘內入睡的情況;而若是每週有至少1次在60分鐘內無法入睡、或是每週3次超過30分鐘仍毫無倦意,則會被歸類在「習慣性拖延組」。兩者相比無睡眠問題的對照組來看,死亡風險都有提升。
盡可能去除生活習慣及慢性病史等變因後,研究發現「間歇性延遲組」死亡風險是一般人的1.33倍,至於「習慣性拖延組」的死亡風險更是高達2.22倍;另外在缺乏退黑激素的影響下,罹癌、甚至因癌症而死的隱憂則是上升至2.74倍,足見睡眠影響之大。
「睡眠潛伏期」之所以可能提高死亡風險,主要是受到失眠、憂鬱甚至是服藥等因素影響,讓人出現所謂「過度警覺」、「焦慮」甚至是「緊迫反應」的情況;而緊迫反應指的是,生物在面對外在壓力、刺激下所產生的生理調節反應。
◤2024年末運勢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