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和敘利亞邊界發生規模7.8大地震,釀超過萬人死亡,反觀台灣,也是位在兩個板塊間,屬於地震的活躍區,除了得要加強平時的建築與法規防災以外,面對可能隨時到來的災害應變,也得隨時待命。
儘管只是示意畫面,但已經可以想見這台驚人威力,以最快速度破壞障礙物,用短時間進入倒塌建築物救人,這些地震救災所用的器材,每一樣都不可少。
新北消防特搜大隊組員林志達:「除了這支剛剛使用的鑿岩機之外,那我們的破壞器材還有大概還有這三樣,那這就是圓盤切割器,那這相對就比較長了,因為這個的軸心是在這裡面,所以跟它比起來,它可以切的距離就比較深,可以到大概26公分,那針對不同的混凝土,深度不一樣的時候,我們還有一支這個叫做鏈鋸可以使用,那在破壞之前,我們要進行患者的搜索,那我們你現在可以到這邊,嘗試利用我們這台生命偵測雷達來試驗,現在大概是偵測到你的距離跟生命偵測雷達距離,大概是0.5米左右,那因為你有動作,所以它顯示是黑色的狀況,(那如果被壓到沒有辦法動呢),如果被壓到沒有辦法動的話,那就是它會偵測說你的心跳,那這聲納我們通常會有六顆頭,可以來做扇形的包圍,可以找出患者的確切位置,所以你敲的時候它就會特別明顯,我們就要用剛剛那台洗孔機,洗出一個洞之後,可以把我們的影音探測器放進去,進去它只有直線,那我就可以利用中間這支遙控器,來控制這個鏡頭,來進去看它裡面的環境是怎麼樣,那現在手上拿這支也很厲害,可以360度的看現場狀況怎麼樣,然後如果放下去,甚至可以跟患者對話。」
新北消防特搜大隊副大隊長柯昭寬:「像台南的維冠大樓整個倒塌,以及那個花蓮的一個地震,其實我們新北市都有派我們救援人員到現場,我們的重型搜救隊,它的編組有分為管理組,搜索組救援組醫療組跟後勤組,那主要會區分重型跟中型,那重型的就是你需要63個人的編組,那可以在兩個工作場地作業,連續作業10天。」
除了救援應變隨時待命,台灣專家學者們,也參考聯合國多篇文獻,採用風險暴露度脆弱度韌性,4組風險因子的「風險函數」,進一步評估震災隱藏的各種危機,畢竟根據全球地震模型估計,台灣幾乎全區壟罩地震風險,在全球地震危害度排行上還名列前茅。
記者陳文越:「地震可以說是最致命的天災,從1989至2019年間,全球前25起死亡人數最多的天災,其中地震就佔了半數以上,而台灣就是地震高風險的好發地區,除了災害應變以外,防災更是關鍵。」
台北消防防災整備科技士孫宇樓:「我們這個建築物是在災害應變中心,我們這個建築物它本身就是一個隔震建築物,然後它這建築物,在大地震的時候會有70公分的位移,像我們看這邊,我們這邊跟外部的建築物,這邊就是留個70公分的位移區,然後為了通行,我們這裡有個蓋板,只有有限這邊破壞,我們可以保持整個大樓的安全性。這裡是往下走地下一層,但是它其實還不到地下一層,那這是我們的隔震層,小心走這邊壁樑比較低,(好低喔)對然後我們可以看這邊,這個是我們隔震層,然後裡面我們這裡總共有36個隔震墊,把我們的柱子,把柱子把上部結構跟下部結構,給它隔開來,這樣地震的震波傳過來的時候,我們下面的地層會搖動,但是我們上面結構物是可以穩定的站在上面,所以這樣就可以有效的隔絕地震對建築物造成的影響。(有點像彈簧嗎)對就類似彈簧的效果,再來這些管線都有一些可撓部分,這上部的結構物受到地震位移的時候,它不會因為地震位移造成水管拉斷。」
翻開921大地震後,重新訂定的建築耐震設計法規,建築物應可承受6級地震而不倒塌,不過儘管力拼與時俱進,腳步似乎還不夠快,因為根據地震相關機構初步調查,截至2022年第2季,台灣興建達30年以上的老屋數量,有超過460萬戶,其中就包含許多危老住宅,礙於產權複雜、都更限制等等,成地震防災工作中棘手問題。
台北消防防災整備科科長洪文彬:「這棟建築物是隔震的設計,它可以抗7級的地震,相對來講它造價也比較高,有滿多豪宅它是有這個設計,其他的隔震設計還有制震跟耐震兩種,制震來講像101的阻尼器,就是一種制震的方式,耐震的原理部分,主要是有鋼筋跟混凝土兩者,它是可以產生很大的一個彈性,用這種彈性來減低地震的一個搖晃,不至於讓房子瞬間倒塌。」
一場土敘規模7.8的大地震,奪走萬人性命,從源頭建設的防震設計,到震後的災害應變訓練,面對自然未知的力量,台灣也得做足準備。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