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撰文:蘇偉華
【台灣銀行家】面對無可逃避的高齡少子挑戰,有沒有想過,2050年的台灣,將會是什麼面貌?是暮氣沉沉,老無所依?還是生活更有質感,富足而有希望?
觀察先進國家,早在1980年代起,即漸漸感受到少子高齡化壓力。早期最普遍的因應策略,就是利用生育相關補助或福利,鼓勵生育。然而,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UNFPA)發布的「因應低生育率政策有效嗎?」(Policy Responses to Low Fertility:How Effective Are They?)研究中指出,鼓勵生育政策的成效顯然不如預期。
高齡少子浪潮擋不住
該報告指出,其實不只日本,大部分實施催生政策的國家,多數皆面臨催生短期看似有效,但長期卻無效的窘境,儘管根據聯合國調查,去(2021)年已經有高達197國提出提振生育政策,未來生育率仍將持續下降〔圖2〕。
轉念投資基建 為未來社會準備
既然少子高齡化無法逆轉,加上催生政策無法有長期的效果,反而提供一個契機,讓各國政府轉念,跳脫舊思維的窠臼,從唯一聚焦催生,轉而強調國家為未來社會的樣貌預先準備:也就是說,政策軸心漸漸轉為發展適應人口減少、友善高齡之國家,尤其強調應善用國家資產(人、資源、金錢),強化未來國家永續所需的基礎建設投資,提高人民的生活質感,創造公平、開放、包容的社會,消除對未來的不安全感。
然而,雖然多數國家都積極想要投資基礎建設,但錢的問題一直是一個主要挑戰。現實是,倘若基礎建設僅僅仰賴政府的預算編列,不論在規模、速度與效率,有相當侷限。因此可以看到,全球基礎建設的資金缺口逐漸擴大〔圖3〕,在2040年累計將高達15兆美元。
私部門資金入基建 越先進國家越重視
為了解決基建「錢事」問題,積極導引資金進入基礎建設項目。更值得注意的趨勢是,相較開發中國家,已開發經濟體更為重視私部門資金在基礎建設的滲透率。如〔圖4〕所顯示,即使面對2020年疫情衝擊,依然逆勢成長,展現韌性。
例如各國的退休養老基金,過去只重視穩定的回報,如今轉向更有意義的投資,例如加拿大魁北克退休金管理機構CDPQ(Caisse de dépôt et placement du Qu bec),2020年12月更注入台灣的離岸風場,成為第一筆直接投資在台灣基礎建設的國際資金,以及南非養老基金更獲准將其資本的45%投資於基礎設施項目,荷蘭更直接將養老金投資於當地的基礎設施,旨在服務於社會,也提供養老金參與者的利益。
把好命一代的財富創造更好的未來
事實上,嬰兒潮世代(相當於台灣的四、五年級生),是參與世界經濟快速成長、在生涯中累積最多資產的一代〔如圖5〕。而最新國富統計也顯示,台灣目前家庭部門資產達143.65兆元新台幣,其中僅人壽保險及退休基金準備,高達30.81兆元,這龐大的積累,也多半是由四、五年級生世代所持有。隨著嬰兒潮世代漸漸面臨退休,手上掌握的龐大資金,勢必希望移動到能創造穩定現金流的投資,以安享晚年;然而,超額儲蓄率的年年升高,房價不斷上漲,又顯示出四、五年級生確實缺少能創造穩健回報的資金去處。另一方面,政府在布局下一世代的基礎建設,讓生活環境變得更有質感、提高未來民眾福祉的同時,財政預算的侷限,也相當大程度限制了未來建設藍圖的實現進度。
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
https://taiwanbanker.tabf.org.tw/index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2024史上最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