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輕症者也可能有後遺症 研究:3特徵評估「長新冠」

作者 香港01 責任編輯 胡孟歆 報導
發佈時間:2022/01/30 14:11
最後更新時間:2022/01/30 14:11
新冠疫情延燒。(圖/TVBS)
新冠疫情延燒。(圖/TVBS)

美國科學雜誌《科學家報》(The Scientist)1月26日稱,估計多達60%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病人在康復後6個月仍有病徵,他們其實是患上被稱為「長新冠」(Long COVID)的後遺症,輕症病人也有機會出現這問題。瑞士研究指,可以靠3個特徵評估病人出現「長新冠」的風險。

長新冠症狀通常在染疫出現症狀後的3個月出現。(示意圖/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1年10月所指,「長新冠」症狀通常在染疫出現症狀後的3個月出現,持續至少2個月,且無法由其他診斷解釋。
 

世衛專家迪亞茲(Janet Diaz)2021年7月曾指,「長新冠」症狀可持續約3至9個月。她稱最常見的「長新冠」的症狀包括呼吸急促、認知功能障礙(即腦霧,Brain Fog)、疲倦。但新冠肺炎康復者總共報告過逾200種「長新冠」症狀,包括胸口痛、語言障礙、焦慮、抑鬱、肌肉痛、發燒、失去嗅覺、失去味覺等。


瑞士研究團隊1月25日在科學期刊《自然·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s)公布研究報告,指醫護人員或可靠3個特徵來評估病人康復後出現「長新冠」的風險,包括抗體水平、病人是否患有哮喘,以及病人年齡。


可從抗體水平、病人是否患有哮喘及年齡來評估康復後出現「長新冠」的風險。(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這個團隊有多人是來自蘇黎世大學(University of Zurich)的研究人員,他們在是次研究分析175名新冠肺炎病人的血液樣本,並與40名健康人士的樣本對照。他們分析病人在患病期間的血液抗體水平,再在1年內持續追蹤其中134人的情況。


團隊發現,出現「長新冠」的病人在感染新冠病毒的初期,體內IgM抗體水平較沒患上「長新冠」的病人低,他們感染新冠病毒的6至12個月後,體內IgG3抗體水平也較沒患上「長新冠」的病人低。


全國廣播公司(NBC)1月26日則稱,人類對「長新冠」的了解尚不多,未有標準定義、診斷或治療方法。


 
延伸閱讀:

封區檢測|新葵芳花園C座、觀塘安順大廈圍封 住戶涉染變種病毒

本文獲「香港01」授權轉載。

《TVBS》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如有疑似症狀,請撥打:1922專線,或 0800-001922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超夯日本電器竟然還有額外優惠!

👉日本免稅美妝必買這些!筆記給妳

👉存起來!遊日本免稅最高再折17%



香港01

#新冠肺炎#輕症#後遺症#長新冠#腦霧#染疫

專欄作者介紹

作者

香港01

由零到一,從無到有,看似單一的方向,卻有無限可能,等待被發掘。香港01,作為倡議型媒體的先行者,推動市民積極參與共建社會,憑藉專業和富靈感的新聞內容,驅動思維改變,鼓勵有建設性的互動和交流,建立社會歸屬感,推動社會進步。

看更多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662

0.1040

0.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