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近下一個2020年代,綜觀全球發展趨勢有二個最上位的前瞻螺旋,一為AIoT(人工智慧物聯網),二為全球暖化導出的低碳社會,其涵蓋以2030年為期程的SDGs(全球永續發展目標)與2050年的深度減碳。而就這二個最上位的架構,台灣科技界與產業界傾向僅關注前者,全力的驅動AIoT,但重視到後者是未來科技、經濟、社會前瞻發展的關鍵者甚少。
從社會轉型座標來看,若縱軸為發展結果、橫軸為發展時間,當台灣仍沈迷在低電價、低水價、低薪資之路徑依賴,及在此舊典範下的微利製造業思維、由硬轉軟的轉換困境、工程師訓練思維等,其所架構的社會發展曲線可稱之為「褐色經濟」社會S曲線;對比於此,將低碳、碳中和、環境友善、資源循環、社會公平、世代公平等鑲嵌在最先進的科技、產業與社會發展,可稱之為「低碳經濟」社會S曲線。後者為以人為本的未來科技社會想像與認同,並蘊含創新生態系本質。事實上,包括AIoT之第四次工業革命,最先進的科技與產業創新,都需具備高度的社會鑲嵌性。台灣現在相當棘手的困境是,如果未能夠脫離褐色經濟社會S曲線的思維、認同與運作模式,明確而前瞻的導向低碳經濟社會S曲線,未來的落差將逐漸擴大。
AIoT本質上為高附加價值的科技擴散與社會擴散,並無法返回褐色經濟架構下進行良善運作,相反的,國際上已經將之鑲嵌在以SDGs為主軸的低(去)碳社會S曲線,以全新的、加速脫離高碳社會、經濟的方向進行前瞻建構,這個期程應當在約十年後即2030年會看到全球主要國家脫胎換骨的演化,成就新社會、新經濟、新文明。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早於2011年就定調台灣要從「效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而「創新驅動」需要有高度的人文、社會與環境來嵌入科技變革,但成效有限。新的科技治國圖像,應涵蓋這些以人為本的元素,方為創新國家的根本。
~開啟小鈴鐺 新聞搶先看~
TVBS新聞YouTube頻道改版囉! 快點我按讚訂閱
◤2024史上最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