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烤肉、月亮蝦餅、溫州大餛飩這些台灣很常吃到的料理,其實全都來自台灣!蒙古其實沒有這種烤肉、泰國也沒有這種蝦餅,溫州也沒有這樣的餛飩,這些料理全都是正港「台灣籍」!
當世界各地美食在台灣匯集,自然會產生融合,進而創新,於是就創造了新的美食,雖然以外地料理為名,卻是當地沒有的料理。台灣如何「發明」這些外地料理?背後又有什麼歷史和故事?
5道根本「台灣籍」的偽異國料理:
01. 月亮蝦餅 比真泰國蝦餅更受歡迎
台灣泰國餐廳有1道名菜「月亮蝦餅」,也是在台灣創造出來的泰國菜,但有很長時間被台灣人視為泰國小吃。泰國菜有一道「金錢蝦餅」(ทอดมันกุ้ง,Tot man gung),也是以蝦泥為內餡,再裹麵包粉油炸而成,外形很像日本的可樂餅,跟月亮蝦餅差很大。月亮蝦餅也是以蝦泥為內餡,但以春捲皮上下包裹,再油煎到兩面金黃,形如滿月。整片大圓蝦餅以披薩方式切片,一般切成8片,擺盤時把8片小蝦餅尖端向外,裝泰式酸辣醬的小碗碟放中間即成。結果,在台灣發明的「偽泰國蝦餅」,比真泰國蝦餅更受台灣人喜愛。
02. 溫州大餛飩 台灣養成的「大尺寸」餛飩
在中國各地有些內容相似而名稱不同的食物,例如以麵粉薄皮內包肉餡的食物,福建稱之「扁食」,廣東稱之「雲吞」,四川稱之「抄手」,浙江及北方稱之「餛飩」,在台灣都有。戰後,台北出現「溫州大餛飩」,餛飩比扁食大很多,但湯較清,還加了紫菜、榨菜、蛋絲等。戰後也有不少浙江人前來基隆,再加上1955年浙江沿岸大陳島移民,使基隆成為浙江人在台灣的大本營。以此來看,台灣的餛飩最早應該是浙江溫州人引進,可能先在基隆賣。本身是基隆溫州人後代的餐飲品牌行銷顧問劉蓓蓓說,可能基隆浙江人第2、3代在戰後前往台北賣餛飩謀生,故意把餛飩做大,打出了「溫州大餛飩」的名號。
03. 蒙古烤肉 因取名避諱才叫「蒙古烤肉」
蒙古烤肉在1950年代開始在台灣出現,曾經盛極一時。蒙古烤肉是類似自助餐吃法,客人先挑選各種肉類、蔬菜及醬料,再交由廚師在大圓鐵板上翻炒,可謂「客製化」的美食。然而,這種肉食真的是蒙古人的吃法嗎?原來,蒙古烤肉是祖籍北京的相聲大師吳兆南在台灣所創。1951年,他以家鄉的烤肉料理,在台北開創以蒙古烤肉為名的吃到飽烤肉餐廳,讓人想像在北方大草原烤肉的風味。後來,吳兆南接受電視訪問說明由來,因為當年台灣還在戒嚴時期的白色恐怖氣氛下,以「北京烤肉」、「北平烤肉」為名都犯忌諱,他隨便就想到可用「蒙古Barbecue」、「蒙古烤肉」。
04. 五更腸旺 風靡多年的台式川菜
台灣川菜餐廳的名菜「五更腸旺」,風靡台灣幾十年,連非川菜餐廳、一般熱炒店也都有這道菜,甚至飄洋過海到了美國的中餐廳。五更腸旺是以豬大腸、鴨血、酸菜為主要食材的麻辣料理,看來是典型的川菜,但正宗川菜卻沒有這道菜,後來真相大白,原來這是早年台灣川菜師傅改良的「台式川菜」。此菜原名「五更腸血」,因「血」字不吉利,而中國西南地區稱動物的血為「血旺」,鴨血即「鴨血旺」,故改名「五更腸旺」,而「旺」字有昌旺之意,「腸旺」更寓意「長旺」。「五更」本意為凌晨3點至5點,這裡指「五更爐」,這道菜就是以煨煮(小火慢煮)而成,端上餐桌時下面還放著小火爐(酒精燈)保持熱度。
05. 川味紅燒牛肉麵 台灣最招牌庶民美食
台灣傳統一般人不大吃牛肉,直到戰後出現「川味紅燒牛肉麵」,才打開吃牛肉的風氣。台灣如何創造牛肉麵?一般都根據已故台大歷史系教授、飲食文學作家逯耀東的說法:大江南北都有不同形式與風味的牛肉湯、牛肉麵,唯冠上「川味」的紅燒牛肉麵是台灣獨創,四川當地並無此味。戰後,四川的成都空軍官校遷到高雄岡山,空軍眷屬多為四川人,他們以四川郫縣的方法在岡山製造豆瓣醬,再以四川成都用豆瓣醬熬煮「小碗紅湯牛肉」的作法,在台灣創造了「川味紅燒牛肉麵」,所以可說是起源於岡山,後來流行於台北。
原文請見:泰國沒有月亮蝦餅?5道在台灣發明的「偽異國料理」:蒙古烤肉、溫州大餛飩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食尚玩家》官網及下載食尚玩家APP,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老闆都是外國人!全台5家道地異國美食:丹麥「西瓜起司串」、4.6星摩洛哥菜
 
隱身永康街的藏族料理!神祕「鹹奶茶」喝得到普洱香,嘗鮮必點開胃「紅三剁」
闆娘就是奧地利媳婦!道地「休伯納捲」一咬爆漿,奧地利版海綿蛋糕入口即化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