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全球的變數包括通貨膨脹、勞工意識、地緣政治、美中較勁等,然而,這都是自動化產業的助力。壓抑物價、爭取製造業回流、提高產品附加價值,都需要機器人,蘋果、亞馬遜、谷歌等龍頭,無不利用自動化、智慧化提高效率。
不管環境怎麼變,「智造力」都是競爭力的軍火庫,台灣機械業產值破兆元,只是趨勢的開端,這將是一個聰明賺、自動賺、賺很久的產業。
我最近要買一隻機器手臂,6軸、15公斤,同樣是KUKA品牌,10年前要花台幣200多萬元,現在20萬元就買到,」台大副教務長、土木系教授康仕仲最近被加拿大亞伯達大學延攬,擔任建築、機器人跨領域研究中心主持人,引發各界熱議「台灣頂尖人才外流」,他為了新職位採購機器手臂時,才發現10年來價格跌了9成,更確定機器人時代來臨。
康仕仲的專長是工程視覺化(將工程設計做成3D視覺模型)以及自動化機器人技術,去加拿大要發展用機器人來「生產房子」。原來當地天氣冷,一年有半年不能在戶外蓋房子,如果可以在工廠內做好牆壁、窗戶、屋頂、結構等,去現場再像堆積木般組裝起來,一來省人工,二來提高蓋房效率,24小時關燈也可以生產,用機器手臂取代建築工人,理論和實務連結,又滿足創業的成就感,吸引他舉家遠赴加拿大圓夢。
機械手臂大降價的背後
在工廠內製造木屋,很瘦的女孩子也能操作機器,做結構組裝,「從台灣可以訂購加拿大的房子,裝在貨櫃運過來」,康仕仲除了懂技術,也了解經濟因素才是驅動進步的力量。
勞工愈來愈貴,一定會走向工程工業化、建築工業化,需要精準度、可以標準化的東西,都會在工廠生產。「如果人工對人工,台灣比德國便宜;如果台灣人工和德國機器人比,我就不確定誰貴了。」事實上,現在已經可以將廚房設備的尺寸量好,傳到德國自動化生產後運過來,總價格不會比台灣師傅訂做更貴。
機械手臂降價的背後,是台灣及其他業者加入供應,逐漸打破過去由日本、德國壟斷的局面,以量制價,去年,台灣機械業總產值已經突破兆元台幣,達1.1兆元,成為繼半導體、面板之後,第3個兆元行業。
除了供給,另一隻推手是需求,勞工成本上漲,中國不再是獨強的世界工廠,部分企業開始不再只看到低的勞工成本,而是考慮管理、稅賦、運輸、庫存、甚至於罷工後的總成本,將工廠遷回先進國家,並搭配自動化、彈性製造,提高產品附加價值。…(本文節自財訊557期,詳全文)
延伸閱讀:
搶救產能 馬斯克天天睡工廠
AI炒過頭 無人銀行時代還有得等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