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落地應用,也能運用在車用技術上面,像是駕駛前方儀表板導入智能設計,更智慧化,隨著AI演算越來越快速,對於在自動駕駛的輔助,也更安全,像是車輛行駛時,偵測到前方有異物,就能夠過傳輸立即反應,專家分析,在智慧移動的商機,包含感測器、電控元件,以及AI傳輸的整合上,台灣都有機會打入供應鏈名單。
儀表板上的車速,直接投射在駕駛座前方,增添科技感,不只行進間的感官照顧到了,還有前方螢幕也更智能。
和碩高級管理師林子婕:「它沒有焦距上面的問題,所以它呈現在A柱上面的區域的話,它的成像是會非常清晰的,就可以有效解決通常駕駛座上面,他可能會遇到的一些A柱上的盲區。」
和碩高級管理師林子婕:「大概手抓握十五秒左右,就可以測量到駕駛的一個心律,測量這個心率的話最終可以看車上,他需要做什麼樣的解決方案。」
當然不只有車體座艙。
記者劉俐均:「當車輛在行進的時候,透過偵測可以發現前方的前後左右的車輛,而當有異物出現的時候,它也會透過AI的演算,來反應下一個步驟該怎麼做,要讓這個自駕車越來越成熟,其實就要靠我手中的這個晶片,當晶片堆疊的越多算力越高能耗越減低。」
車用DRAM相關應用分為四大領域,包含車載資訊娛樂系統、先進駕駛輔助系統、車載資訊系統、數位儀錶板,其中在先進駕駛輔助系統,搭載更高階的GPU、NPU,來減低偵測後的傳輸誤差,做精準判斷。
智慧記憶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鄭林合:「這麼複雜的AI運算,我們現在執行的時候,我只需要把DRAM跟GPU堆疊在一起,讓資料的搬移可以在非常低成本,低功耗的情況下去達成,我可以讓資料頻寬可以拉到1024bits,甚至2048個bits,看我們堆疊的成數,所以你要真的達到無人駕駛或自駕,GPU的算力一定不能省。」
依靠高速運算,達到快速而且安全的反應,不過要堆疊晶片、記憶體,散熱也是一大考驗。
根據工研院統計,2021年台灣車用電子產值為2958億元,在全球電動車市場高度成長下,預估2025年更將達6000億元。需求提高,拉抬整體市場動能,台灣的汽車零配件製造商,也逐漸打入在車用電子、車用半導體、電動車充電設備、車聯網5G應用等供應鏈。
台灣先進車用技術發展協會秘書長沈舉三:「高階車廠最近在想辦法,降低它的一些智慧化的成本,這個其實是一個台灣的機會,還有收集很多影像,很多訊息即時處理,那在這些處理上面就要應用很多AI的加值的功能,比如說影像光學人體的這個觸控的一些整合,那這個東西其實在未來,我們看在未來三五年內,台灣的這個技術的廠商,能夠被國際車廠認可的,就是在這一塊所謂的,智慧電子車用的這個領域裡面。」
不只是汽車越來越聰明,就連電動車的充電樁,也結合AI。
友通資訊板卡事業處長王庭安:「他叫Santia然後問我們可以,要在這邊待多久,3小時。」
友通資訊板卡事業處長王庭安:「AI的技術直接把它,本在地化放在這台機器裡面,那它其實是需要很大的資料庫去做這些運算,你可以把巨大的資料把它可以壓縮到很小,可以在這個機台就實現這個AI的應對。」
從汽車座艙、電動車,到最終完成全自動駕駛目標,其中重要感測器、電控元件,也正是台灣廠商重要舞台。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